庄子有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流传甚广,还曾挂在我小学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发奋求学。
现在看来,这其实是个笑话,因为庄子的这句话还没说完,紧接着的后半句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在此所要表达的,其实是与“学海无涯苦作舟”相反的含义:以有限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啊!
知识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为什么庄子要对发奋求知的行为发出警告?让我们从庄子的价值观谈起。
人的一生总是被各种价值包裹,比如道德、财利、权力、名声、情感、知识、生命等,而这些价值总是通过一定的序列呈现在人的意识之中。有的把道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的把财利摆在首位,就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所宣示的。还有的把情感视为最高追求,比如以身殉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对于庄子而言,生命尤其是生命的体验才是他最为看重的,而其他的价值都是身外之物。
《庄子》中有一个寓言,说如果有一个人用珍贵的随侯之珠,去弹打飞得很高的麻雀,世人定会笑话他,因为他使用的工具(随侯之珠)太过贵重,而他希望实现的目的(雀)微不足道。
在庄子看来,任何以危害生命为代价追求身外之物的行为都是可笑的,因为它舍本逐末、得不偿失。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庄子之所以要对发奋求知发出警告,是因为他担心人们将知识凌驾于生命之上,造成对生命的戕害与异化。
惠施就是因知识而异化的典型。他学富五车,博学而又善辩,总是提出一些看似高深的命题炫耀于天下,比如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他还特别喜欢与人辩论诸如“卵有毛”“鸡有三足”等怪异的辩题,靠辩赢他人获取名声。
一般人或许觉得惠施很有知识,而在庄子看来,惠施不过是一个被万物之理牵引,而时刻不得安宁的可怜人。他对知识的追逐,就好比形与影的竞走,永无休止,神伤体乏;他所追逐的知识无法养护他的生命,反而在耗损他的生命。
看到庄子对惠施的批判,不知那些发际线持续后退、经常被失眠困扰、写了诸多云遮雾罩论文的高知,会不会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伤感。其实,被知识异化的何止高知?各位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求学生涯,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学了多少只能应付考试、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并被这些知识折磨。有多少知识教育沦为应试的知识点教育,它漠视学生的生命需求,遗忘教育乃促进生命的初心,将一个个鲜活的人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以至于像“*花岗起义谁打响了第二枪”“谁又打响了第三枪”如此无聊的考题赫然出现在历史考卷上。
知识对生命的异化,在中小学阶段表现得最为惨烈。孩子们被迫将求知作为生活的绝对重心,在学校和家长的联手管制下,知识就如同一张无所不在的网,将孩子们牢牢罩住,而他们真正的生命需求却没有被善待。这样的结果就是,知识与孩子们的关系发生了颠倒,不是孩子们在占有知识,而是知识在占有孩子。孩子们日渐丧失对知识的热爱,开始逃避知识,甚至厌恶知识。
但迫于学校和家长的严密监管,孩子们不得不将生命需求压抑下来,无可奈何地肩负着知识的重担继续前行。但孩子们对知识的厌恶并未缓解,而是在高考结束后集体撕书扔书的狂欢中得以释放,并一发不可收拾地延续到管理松弛的大学阶段。于是,放风成为大学生的常态,他们终于可以卸下知识的重担,对自己长久以来不得舒张的生命进行加倍补偿,谈恋爱、打游戏、搞学生活动、找实习,就是没心思学知识,即使是那些能够真正促进生命的知识。
由此反观庄子对发奋求知所发出的警告,不得不叹服其穿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庄子并非贬低知识的价值,他只是在提醒世人:“人应是知识的主人,而非知识的奴隶”。想必这才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真正用意。
(作者:王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化系主任、教授,广东省国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