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诗的第N种解法(6)
上一期讲了关于清朝的诗句,本期我们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邵雍的《梅花诗》第六首诗。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汉天一白汉江秋,“汉天”这里泛指武汉三镇。“一白”指武昌起义。“汉江”并非指水系,而是指“汉室江山”,这里指汉人建立的*权。清宣统三年(公元年),四川境内发生民变,清廷派遣湖北部分新*前往四川镇压,由于湖北清*防御能力减弱,革命*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地点定在武昌。9月14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建立统一领导机构,指挥起义,武装联合反抗清廷,决定由*兴等人来湖北作为起义的指挥。9月24日,召开联席会议,确定起义时间为10月6日,并通过“起义计划”。9月28日,武昌起义指挥部接报,由于湖南等地策动起义准备不足,希望延后10日。*兴等人也未提前赶到武汉,因此,起义时间改为10月16日,湖北和湖南两省同时发动起义。
10月9日,作为起义参谋长的孙武与同仁在汉口俄租界制作炸弹时意外引发爆炸,导致俄国巡捕前来查勘,包括参与人员名册,起义文告、标语旗帜等均被搜出,俄方通知清廷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澂,并将现场人员引渡,起义消息败露。清*立即关闭城门,全城搜捕革命*人。情况危急,起义指挥部商议决定提前起义,时间定为10月9日晚12时。由于武昌城内戒备森严,清*全城清查,革命*对外联络被掐断,计划最终未能实现。而新*中的革命*人在情急之下,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信号,于10月10日晚间进行武装起义。
当晚按约定,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由新*工程第八营打响,他们第一时间攻占楚望台*械所,缴获步枪数万支,子弹数10万余发,大炮10门。武昌城外的队、炮兵营、工程队中的革命*人,同时发动起义,并向楚望台集结。多人完成集结后,分兵进攻湖广总督衙门和第八镇司令部。11日凌晨,湖广总督衙门遭到猛烈炮击,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澂破墙而逃,总督衙门和镇司令部相继被革命*人占领,第八镇统制张彪率部下逃出武昌城,武昌被起义*完全控制。10月12日,革命*控制了汉口,武汉三镇被革命*全面控制。随后成立湖北**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憔悴*花总带愁,“*花”并不是指*兴或“*花岗起义”,结合整句以及看这两种解读都不正确。这一句与第4句相呼应,“*花”实际取得“落日*花”之意,指的是清*府,“憔悴”说的正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起义四起,清廷疲于应付,各省相继宣布脱离大清,大清国岌岌可危,这才是“总带愁”的真正含义。
吉曜半升箕斗隐,这一句暗指溥仪和袁世凯。说的正是辛亥革命爆发,赋闲在家的袁世凯复出,临危受命,南下督师。“吉曜半升”取“喜忧参半”之意。袁世凯复出,似乎拯救大清国于危难,但实际最后逼清帝逊位的也是袁世凯。关于袁世凯的复出过程,详细的在前面的《乾坤万年歌的第N种解法中》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在赘述了。“箕斗”算是作者埋的伏笔,指箕宿与斗宿,二者都是星名,均属二十八宿之一。
“箕宿”属东方,为青龙之风,指宣统皇帝溥仪。“斗宿”属北方,为玄武之首,指袁世凯。“隐”有两层含义,对应“箕”和“斗”。“箕隐”是隐没;熄灭的意思,指东方青龙的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大清国灭亡。“斗隐”是藏匿;隐蔽的意思,指北方玄武的袁世凯,逼清帝逊位后,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后当选首任正式中华民国大总统,成为“窃国大盗”。之所以用“北方玄武”,是指代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后,形成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府”。“吉曜半升”似乎又将“袁”字进行了拆分组字的暗示,“箕斗隐”很像是“衣”字的一半,含有斗篷的意思。其实,斗篷也被称作“一裹圆”,“一国袁”也算谐音梗吧!还真能称得上是“神预言”。
金乌起灭海山头,“金乌”指太阳,也称作“阳”,阳气盛至于天,含九五至尊的意思,指代宣统皇帝。“金”为身份的象征与前面的“布衣”相区别。诗句中的“金乌”与第二句的“*花”相应,正是“落日*花”的意思,指清帝日渐暗淡,大清国日趋衰败。“起灭”是指宣统皇帝的即位和退位。“海山头”,“海”指革命*,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也指代民国,之所以用“海”字,是因为当年的“辛亥革命”是留学海外的归国学生发起的,当时也被称作“海外留学生革命”。“山”指江山,这里指民国成立。“头”是开始的意思,指民国建立之初。
公元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下诏由溥仪继承大统。12月2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隆裕太后和载沣摄*,次年改年号“宣统”。自宣统皇帝即位开始,各地陆续开始发生起义,清廷派兵四处镇压。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复出的袁世凯一边与革命*交战,一边派人秘密与革命*议和。年1月1日,民国成立。2月12日,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大清国灭亡。下一期我们讲一讲“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连载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梅花诗的第N种解法”由百家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百家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