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日小尧茗居#毛泽东#
我们知道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在湖南新*当过兵,正是这一段经历产生了一段关于毛泽东那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且也很传奇。
毛泽东在视察*队年10月,18岁的毛泽东报名参*了长沙新*第25混成协第50标第1营左队。从此就有了毛泽东在旧*队当兵的历史。
当毛泽东换上戎装的那一刻起,他正式的成为了一名普通列兵,虽然是新*中的普通一兵,还是毛泽东用他那懵懵懂懂的语言,大喊大叫说是救中国,感动了二位老兵作保才穿上了这身旧*服。
当时发生的情况是这样:
毛泽东在家里读了6年私塾以后,受到了表哥的影响,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前往省城长沙的求学之路,准备在省城求得发展。
然而当毛泽东他来到长沙后,接受了各种反抗运动和革命的新思想高潮的洗礼,好多新的东西和思想让毛泽东很好奇,各种复杂而又新鲜的东西让青年毛泽东的内心感到救国的道路很多。
毛泽东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思考为何革命,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选择革命,为谁革命,革命究竟有哪些最好的方式。
毛泽东首先选择到长沙驻省中学就读,这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花岗起义,还有遍及全中国的保路运动;年10月武昌起义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毛泽东感觉到这一年很不平凡。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随着这些革命大事件发生,原来一心只读圣贤书思想的学生们岂能无动于衷,他们慷慨激昂,纷纷走上街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支持革命事业,18岁的毛泽东很快也成为了革命队伍的一员。
当时的革命*人是有专门为学生开设的“学生*”,可是毛泽东认为这些学生*不一定成熟,再三考虑之下他选择了正规*的新*。
可是参加新*有招兵规定,因为既然是革命的新*,就要有严格的制度,参*人的成分要可靠,必须有熟悉的人担保才能成为真正的新*队伍中的一员。
满怀期望的毛泽东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规定,这让他很为难,因为他在长沙一无亲二无故,所以对这个要求让毛泽东无法办到。
毛泽东自小就养成了凡事都要讲道理的习惯,于是在他嚷嚷着对着人群讲起了道理,这就引起了新*中二个老兵的注意,他们就是朱其升和彭友胜,对于毛泽东夸夸其谈讲的道理,让这两个人很欣赏,所以他们愿意为毛泽东担保。
既然当上了新*,这就有了毛泽东的一段*旅生涯,当然,他只能是个大头列兵,毛泽东体会到了士兵的辛苦,同时奠定他日后指挥队伍积累了宝贵基层经验。
话说这朱其生和彭友胜二人也是穷苦人出身,大字不识一个,更没野心出人头地,在新*中当这个兵也就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辛亥革命时期的新*
朱其升年出生在湖北省大冶县一个偏僻的山区,这个被称之为岩山口朱村的朱其升有兄弟四人,穷的叮当乱响的朱家这位朱其升在他十二三岁时就外出逃荒,恰巧一个铁匠铺收留了他。
朱其生不但学会了打铁,还学会了制作雨伞这门手艺,在15岁面临着学徒期满的时候,朱其生因为偶然一件事,朱其升被这个铁匠铺的老板赶出了家门。
所谓流浪汉的朱其升辗转来到了湖南,在他的认知里根本不知道新*什么样的一种队伍,稀里糊涂的进入了*队生活,他被编入赵恒惕管辖的新*里。
另外一位叫彭友胜,出生于年,属于毛泽东的老乡,家在湖南衡阳一带。说起这彭友胜比朱其升家还穷,所以这彭友胜就更不用提读书这个事了,不用说,只有自己闯荡是唯一的出路,所以杂七杂八的活也都会两下子。
赶巧他看到在长沙招兵,每个月还要给7块大洋,就这样,彭友胜在机缘巧合下参加了湖南新*,就因为他为人老实忠厚,顶头上司看中了他的为人,当兵没几年就给他个小官当,被提拔为副目。
说起这朱其升与彭友胜两个人在一起相处不久就感觉意气相投,两人又是一个命运,不过朱其升有点手艺算是他的特长,都知道他会打铁和修雨伞,所以担任了修理兵器等手艺活。
这两个人本质好又会为人处事,所以在新*中人缘不错。
毛泽东这次加入新*是以“毛润之”这个名字报名的。自打参加新*当上这个兵以后,毛泽东认为既然当兵就要掌握当兵的本领,于是他刻苦训练各个科目,如果有哪里不懂就向老兵请教,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朱其生和彭友胜这两位年长的老兵帮助。
毛泽东在这个所谓的新*的*队里,他的一举一动在很多方面都与众不同,这其中包括衣食住行和举止言谈都别具一格,尤其是他喜欢读书这个习惯在新*中几乎无人能及,特别显眼。
毛泽东更喜欢向其他人表达他那丰富的知识,闲暇之余,就与大家讲解那些古代的一些传奇故事,大多的古代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朱其生和彭友胜的欣赏,他们二人认为毛泽东有更远大的抱负,他们相处的如同亲兄弟一般。
由此这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人还曾经发誓要像兄弟般一样同甘苦,共患难,发誓要珍惜这一段友谊,长久的相处下去。
转眼6个月过去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毛泽东认为他自己还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宽广的道路要走,于是毛泽东有了离开湖南新*的打算,他要寻求真正要走的路。
毛泽东离开营队的时候,还有一个小小的分别场面,因为朱其升与彭友胜舍不得他离开,在这半年的相处当中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当老大哥的这二人自知无法知晓毛泽东的远大志向,于是临行前三个人坐在一起吃了一顿饭,也算是兄弟们患难一场,专门要了一碗毛泽东最爱吃的红烧肉。
临分手前,彭友胜悄悄的往毛泽东的兜里塞了两块银元,相互之间到了一声各自尊重,三兄弟就此分别,各奔东西。
毛泽东和百姓们在一起退出湖南新*后,眨眼睛来到了年春,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师范学校预科读书,之后走上领导革命的道路,从此毛泽东与朱其升和彭友胜再未见到面。当他们相互之间再得到消息时,已是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年的一天,已经回到湖北大冶县的铁匠朱其升突然收到一封来信,信封显示里面有“中国共产*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发来的字样。朱其升根本不认字,这封来自北京的信件究竟写的什么内容?
给他送信的是一位叫孟淑纯的老师,于是朱其升就委托孟老师帮忙给看一看,孟老师拆开信一看也感觉到不可思议,这封信是写给他的吗?眼前这位孟其升是什么来路?在看这信中的内容更让人惊讶,竟然是领袖毛泽东在北京的来信,信中写的是这样内容:
“其升兄:来信收到,甚为高兴。寄上人民币万元(旧币,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元),聊佐小贸资本。彭友胜尚在人间,曾有信来,知注附告。顺祝,兴吉。毛泽东,年8月30日。”
好家伙,只见朱其升眼泪在眼珠子里直打转,就是说不出话,此刻乡亲们听说铁匠收到了北京毛主席的信,都以不相信的目光注视着孟其升,觉得他是个怪物。
还是孟老师对这封信作了解释,但是大家疑惑,问这朱其升到底是哪路神仙?他不就是一个打铁的吗,突然间成精了,怎么敢和领袖毛泽东称兄道弟的呢?
只听朱其升含着眼泪喃喃自语:
“润之弟,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你官做得这么大,也没有忘记我……”
慢慢的孟其升喘口气,一字一句的说起文章前面所提到的与毛泽东曾经在一起当兵的一段故事。大家听了以后又提出了质疑,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
朱其升说:自己参加的那个新*后来转化成国民革命*,属于国*的队伍,他怕说了给自己惹祸,所以一直沉默到现在,乡亲们自然对这件事无法知晓。
毛泽东在工作再说这彭友胜,当初在长沙与毛泽东分手后,他与朱其升继续留下来当兵,只不过彭友胜所在的部队一路转战到广州,被编入到国民革命*的编制,彭友胜已经当上了国民革命*中的中尉连长。
彭友胜的部队到达广州后,赶巧毛泽东正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革命而奔走,彭友胜在各大报纸上看到“毛润之”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的新闻万分激动,穿着他那*官服装,精神焕发地去讲习所要见毛泽东。
忙碌中的毛泽东看到曾经患过难的彭友胜来访也很惊讶,没想到能在广州见到这位曾经对自己照顾有加的老大哥,二人的这次相见,还如同在长沙大兵营一样那么亲热,一时热泪盈眶。
彭友胜像毛泽东诉说了这些年的艰苦经历,毛泽东也讲述了他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未来的期望,彭友胜又讲他在*营没想到卷入*阀混战之中,属于无奈之举。
这一晚彭友胜留在了毛泽东简陋的住处,彭友胜一直诉说着这些年来他如何的艰苦,如何的出生入死,似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待他讲完以后,毛泽东说话了:
毛泽东说,我们要走的路都很艰难,目的就是要唤起千百万工农民众觉醒起来,这是革命当中的伟大工程而又是一条很难的路,我们的目的是打倒*阀和列强,为了使我们的革命早日成功。
毛泽东需要彭友胜曾经有过患难经历的人,他自己身边更需要带过兵的人,可是彭友胜思考了许久以后,对毛泽东不自信的说:自己没有文化,怎么能在讲习所里做舞文弄墨的事情呢?
显然彭友胜没有真正理解毛泽东的意图,当然,毛泽东也不能强人所难这位昔日的老大哥,所以对于这次广州的相见,他们只是叙说了两个人之间的私人感情。
之后的彭友胜在国民革命*中以他那忠厚老实的性格无法融入那些勾心斗角的官场而产生了退意,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个腐朽的*队,回到老家种田去了。
哪想到彭友胜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经和他患难6个月的毛泽东当上了国家主席,并且是人民的伟大领袖。
开国大典的毛泽东这彭友胜与朱其升的性格不同,朱其升是选择沉默,而彭友胜自从得知毛泽东当上国家主席以后,除了他心中无比自豪激动以外,与身边的人滔滔不绝的讲述他曾经与毛泽东在一起当兵的那一段往事,他并不是炫耀,而是自豪。
彭友胜说起这段往事却遭到了乡里乡亲们的质疑,你们既然有过共患难,关系那么好,你怎么没跟着一起闹革命走到底呢?
每当彭友胜听到乡亲们的这些质疑后,自己都感到特别羞愧,他认为还是自己的目光短浅,为自己未能跟毛泽东一直走下去而更加悔恨万分,但他还是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交情深厚的人而骄傲。
彭友胜回到家乡以后一直日子过得不怎么好,在建国以后的土改中,他家自然也就被划分为贫农,因为他过的就是贫农的日子。
土改运动让彭友胜得到了土地,他是一位懂得感恩的人,年的3月14日,实在是憋不住了的彭友胜也是出于思念之情,经过再三思量的彭友胜下决心要给这位已经当上了主席的毛泽东写一封信。
彭友胜想到的是自己年龄还不算太大,是否求毛泽东给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毕竟曾经有过患难之交,求他一次也无妨。
彭友胜在这封信中首先写了很多客套话,无非是他还想为新中国的国家建设做贡献,实际上这就是彭友胜想让毛泽东给安排一份工作的真正意图。
彭友胜不知道这位已经当上国家主席的昔日战友能否给自己回信,虽然心理期望值不高,但是一直有些殷殷期盼。
让他没想到的是毛泽东主席还真给他的回信了!在《毛泽东书信选集里》里就能找到毛泽东给他回信的具体内容。
毛泽东给彭友胜的回信毛泽东在给彭友胜的这封回信中给予了具体而又全面的答复。特别是彭友胜要求的工作问题,毛泽东在信中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安排,彭友胜在高兴和感激中拿着这封信向乡亲们证明了自己说的话是真实可靠的。
彭友胜拿着毛泽东的这封回信,如同捡到了一个宝贝一样,全家比过年还高兴,按照毛泽东信上面的指示,彭友胜来到了省委,根据国家规定的*策,每个月给彭友胜补贴30元人民币。
在彭友胜看来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他和乡亲们最大的荣誉,没想到自己这一辈子还有这样的经历,他认为自己这一辈子没白活,从此每天活在快乐当中。
彭友胜他自己家房前屋后种的都是茶树,从此他每年都选择自己亲自采摘最好的茶叶送给住在中南海的毛泽东喝,毛泽东也对彭友胜赠送茶叶表示感谢。
年11月23日,85岁高龄的彭友胜去世了。而朱其升自打年与毛泽东书信联络上后,在朱其升要求下,毛泽东接见了他。
这朱其升你看他一个大字不识,可办起事来却有板有眼,得到消息说毛泽东要见他,他就揣着毛泽东的这封信,用毛泽东给他的钱买了火车票,于年10月份来到北京在中南海见到了毛泽东。
两人见面的场景很是亲切,毛泽东主动上前握着这位曾经的战友朱其升的手,左右端详着朱其生,显得特别高兴。
当然他们要唠叨一些曾经在长沙参加新*的那些以往的故事,毛泽东更喜欢来自民间的声音,所以很认真听朱其生说分别以后的情景和他们乡村的生活。
毛泽东用三菜一汤招待他的这位昔日战友朱其升,毛泽东用红烧肉作为“硬菜”回忆他们当年分别时的那份感情。
红*时期的毛泽东朱其升这次是开了眼界,他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毛泽东虽然很忙,但是一有空闲时间就邀请朱其升吃饭闲聊天,毛泽东主要还是想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
毛泽东有自己的稿费,这次拿出来元给了朱其升,说是给朱其升补贴生活,毛泽东一再声明这是自己的钱,不是公家给的,朱其升不肯收这个钱,因为自己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已经费了不少钱,自己又没什么贡献,怎么好接受毛泽东送给自己的这份大礼呢?
最后毛泽东还是命令朱其升把钱收下,一再说是我们的私人感情。
可想而知,朱其升对于毛泽东资助的这块钱极为珍惜,他要把这笔钱花到有念想的地方,于是朱其升成立了雨伞厂,挣不挣钱他倒是没想过,他就是想让手艺人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会做贡献。
年夏的一天,朱其升又来到北京去探望毛泽东,这次他是汇报雨伞厂的事情,毛泽东高兴的对朱其升进行了表扬。
朱其升这次看望毛泽东以后,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没想到朱其升他竟然在年的夏天因病在汉口逝世,享年63岁。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当了6个月的兵,但却留下了一段佳话被后人们一直在传送着。那时候的朱其升和彭友胜绝不会想到在若干年后,他们身边的这位青年人毛泽东怀揣着解放全人类的愿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奋起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没人会想到当年大兵营中的兄弟加朋友,如今却成了一代伟人和两个农民的故事。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忘记这一段难忘的时光,这也是他在峥嵘的岁月里留下的千古佳话。———————————————————
我是百家号作者:日小尧茗居,坚持原创,杜绝抄袭。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