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故道,云龙山巅,人来人往,城市变迁。点墨寸纸,看无线徐州精品原创专栏,研磨徐州如歌流年。
”冬日,天亮得晚,云阴沉沉一片,要下雪的样子。六点多钟,苏同学背着书包出了家门,手插在兜里,摩挲着月票,脚下深深浅浅地踩着新生里曲折的巷道,去车站等公交。天冷车早人不多,苏同学把自己整张脸埋进棉猴领子里,随着车晃晃悠悠,硬是迷糊了个回笼觉。这是年,自秋季入学以来,苏同学已往返新生里与万寨港3个月有余。万寨港,这个在90年代腾飞的“京杭运河第一港”,此时还只是徐州北郊一个建成不到三分之一的港口。苏同学在那里上学,学校全称是“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职业学校”,徐州人称之为“航校”。年,航校萌新苏同学着实是挺远的一个地方,边儿上就是京杭大运河。可远也有远的好处,没了城区的喧嚣,再有大河加持,就连风景都净了几分。逢一个天气好的时候,从他们学校的小楼上看过去,运河落日苍凉壮美,周边归霞晚照,云水迢迢,不由得就让人感叹,这才配得上“万古风流”几个字。版《徐州市志》在提及万寨港的时候,这样写道:“年,交通部投资2亿元,对苏北段运河徐州至扬州长公里的航道,按二级航道标准,进行初步整治。同时,筹建万寨港。年,工程开始施工,先后征用土地多亩,相继建设港池、码头、办公楼,食堂、水塔、船厂、技校、家属宿舍及小学校等建筑物,年,共完成投资.5万元,同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港口停建。”年,从湛江来徐建港的交通部航务局再度迁移,一部分人留下来,办起了航校。那几排新建起的楼房就成了航校的教学和生活区。跟当时一些没有新校舍,因陋就简办起的学校相比,航校3座教学楼和15座职工宿舍的起步规模简直称得上“奢华”。然而,航校在徐州的历史里却短得惊人,自年招生,到年被迫停课,仅招收了两届学生。后来,航校改换门庭(70年代初,留校的教职员工在原址办起了船用阀门厂),重办船校(年办徐州船舶工业学校),南迁九江(年学校迁南京、九江),辗转半个世纪,学生四散天涯。离开时,红砖熠熠;归来处,草木杂芜。于是,大运河畔那18座小红楼,连同来不及建起只打了地基的空地,便成了航校人心里永远的白月光。年,苏同学已经成了徐州船用阀门厂的苏师傅。摄影师手记:缘起年10月1日至10月22日,我们团队在彭城大院举办《徐州老房子》图片展。最后一天上午10点多,就在我们准备撤展的时候,现场来了十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们分别来自天津、大连、青岛,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徐州航校的老校友。因为参加同学聚会,他们偶然路过展览厅,看到老照片展后,和我们商量,能不能下午两点以后再撤展,他们想等中午聚会结束后,喊着其他同学一起来看。我们自然是答应了。下午,这群老校友如约而至,看着那些老照片,回想那个年代的经历和趣事,特别兴奋。最后,他们邀请我们去他们曾经学习过的“徐州航校”去拍摄。12月初,团队做出拍摄计划,在徐州航校居住的部分同学帮助下,十位摄影师三次前往万寨港,完成了“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职业学校”旧址拍摄任务。航拍·航校△大运河的晨曦与*昏△学校的东面就是京杭大运河。航校教学区3栋,职工宿舍15栋,合计18栋楼房△当年计划建设21栋住宅,建设过程中由于国家经济调整,三栋已经打好地基的楼房停建。△参加拍摄的摄影师:胡永雪、张建设、孙景堂、刘水、潘小侠、秦洪、冯伟宁、祝婕、陈留柱、光线一个航校·两届学生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职业学校年面向徐州地区招生,第一届开办四个班级,水手班、业务班、机械一班、机械二班,共人,学制两年,毕业包分配。年第二届开办了两个班。航校毕业生分别分配到交通部天津第一工程处、交通部青岛第二工程处、交通部大连第三工程处等地。工作内容主要以码头建设为主。还有一批学生留在了航校。青青校树△航校教学楼。△老师的办公室△操场摄影:陈留柱摄影:陈留柱摄影:陈留柱△柜子还是那时的柜子,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天花板破了,露出里面的芦苇△电铃很久没有响过了△徐州船舶工业学校的旧桌椅安度余年时间把这里炖煮出特别的味道来。那些在城市里业已消失的东西,柴火、煤饼、手压井、老式缝纫机、实木单元门……鲜活地出现在眼前。琐碎繁杂,处处生机。很老,很旧,也很亲切。△职工宿舍区15座整齐的二层红砖楼徐州人把煤饼叫做:打炭基子。航校大门还在原处摄影:陈留柱摄影:陈留柱房子已老,世情常新。
《无线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