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好的老师,应该和名医名厨名匠一样1
TUhjnbcbe - 2021/5/16 1:08:00
本文为徐州技师学院李旭老师的《学习科学》课程学习心得,以下为全文转发。————————————————————首先感谢王老师对我提供的情境化教学案例的肯定

直接讲知识无效,“故事+类比”瞬间秒懂!(徐州李旭)

这门课是我迄今唯一完整坚持下来的网络课程,感觉受益良多。它解释了几乎所有教学方法、技巧、艺术背后的秘密,给人们指明了攀登的路径。我想,如果是新教师听了这门课,应该会少走许多弯路。学习课程时,面对一下子涌出的几十个新名词,恐怕还难以一下子全部消化,还需要慢慢回味、复习。如果说课程里印象最深的的话,我觉得有以下4点:第一,表达≠理解在课程中提到“表达≠理解”,老师表达的信息,与学生理解的信息往往并不相同。学习后,我偶然间看到一段小视频,我觉得很能说明这一问题,也推荐给您参考。因为学习者会自动将学的东西纳入原有大脑图式中,而这种理解未必是表达者的真实意思。第二,认知负荷理论。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存储7±2条基本信息,要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在教学《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梁思成)一文时,这篇文章有个副标题,“——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我看过的所有教学设计中,大家总要讲:

“通感”是一种修辞方法,是以人的五种感觉互相沟通的手法来达到修辞效果。

接着举《荷塘月色》中的例子来说明,再接着说明在这篇课文里,“通感”不是指这种修辞,而意思是“共通的规律”。我总觉得技工学校学生,没有学过《荷塘月色》,不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相信作者梁思成写下这个词的时候,也并没有想到还有修辞手法这种理解,因此,教师在这里就不应该提,可又说不清为什么。学了认知负荷理论,我总算明白了,这是与理解课文无关的冗余信息,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我觉得,好的老师应该和名医、名厨、名匠一样,手法干净利落,呈现什么,何时呈现,怎样呈现,十分精细准确,绝不带有一丝一毫干扰作品表达的多余的东西。第三,双重编码理论。语义系统与表象系统必须同时激活,才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这个理论构成了知识可视化、语义情境化的基础,也是PPT、微课、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的理论基础。我总觉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言在生活和职业中的实际运用越来越呈现出一大特点,就是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综合表达。语文学科要面向生活,面向职业,而目前生活和职场中出现的告示牌、路线图、使用说明、流程图、生产指标图、计划、总结、入门指南等大多是图文组合的表达,纯文字的已经很少见。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老师呈现知识的时候注意采用可视化手段,也要教会学生图文转换、图文混合的表达方式以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四,幽默的三种框架。幽默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基本素质。现在几乎谁都能讲两个段子,说几句俏皮话,网红名师大多很幽默。王珏老师在课程中总结出了幽默的三种框架——不协调的合理性、期待的突然落空、以及语义的框架转换,能帮助本身没有多少幽默细胞的老师也能创造幽默,激发出学生的快乐递质,提高学习的效果。因为这门课,我扩大了视野,窥见了学习科学的门缝里透出的光亮,提高了上好课的自信心。我还购买了课程中推荐的参考书目:《应用学习科学》、《表象与本质》、《学习的本质》、《科学学习:斯坦福*金学习法则》等著作,准备继续研读,加深理解。————————————————————更多关于“认知负荷理论”、“双重编码理论”、“教学幽默”等高效教学原理与方法,欢迎学习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有详尽讲解!免费课程:年8月开班(必须按时完成作业),请持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的老师,应该和名医名厨名匠一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