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说到,海外是明清黄花梨收藏品的重要来源地,数量多、等级高,经常遇到一些罕见器型。
圆包圆条桌大家都不陌生,直枨和卡子花相配合十分默契,国内有不少类似的藏品。
下周举槌的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也有黄花梨圆包圆桌型,虽然不算是重器,但外形不同,显得比较新颖,而且一出场就是一对。
桌长95宽46.5高86厘米,攒边打槽装拼板。边抹立面不采用冰盘沿,混面压边线下紧接一圈垛边木条,增加了看面厚度,摆脱了轻飘飘的感觉。
垛边之下、围绕着腿子外侧,再加一段短木条,端头削成阶梯式弧形,打破直角转折所带来的僵硬,使透空的轮廓变得生动起来。
这一小段增设的角牙垛边,在造型上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它们和下方拱起的罗锅枨曲线阴阳互配,营造出四条宽阔的凸字形空当。
空当和罗锅枨一虚一实,形成多个不规则形状,既相似又不相同;罗锅枨以矮老加固,前后各三、左右各二,隔成一连串长方形,组合出无数不同大小的空间轮廓。
各种线、面随观察角度变化而来回转换,层次愈发地丰富,造型也更丰满立体。
圆包圆又称裹腿做,灵感来自于竹编制器,成功的造型背后都有竹韵。另外,既然是对竹器的模仿,圆材直足落地就是最美、最适宜的,此桌正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十七世纪黄花梨罗锅枨加矮老条桌一对,估价60至80万港元,大约合48至64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