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老木盘,直径24.3厘米,惟妙惟肖形神兼具,以其黄花梨材质而贵为收藏品。
盘子制作之初没有精细打磨,或许当时也只有这么高的磨光水平,表面上还曾涂黑漆,看上去并不惊艳。
天长日久漆层逐渐脱落褪去,露出粗糙不平的表面,微观细节沟壑林立。
这种没打磨过的木器,在黄花梨小件中不多见。习惯了老料新做的木友,一时间恐怕难以适应,或许会把它当成其他木头的。
粗糙和精细的黄花梨表面,突出的区别首先体现在棕眼上。没有经过打磨的木头,表面高低起伏,输送养分的管线未断开,棕眼也就连在了一起,发散、疏密等光面上才有的特征不再明显。
其次,凹凸的表面和连成片的棕眼,遮挡和干扰了木纹图案,平常清晰可见的条纹、山峰纹等半遮半掩,黄花梨行云流水的感觉丧失殆尽。
就连它招牌式的鬼脸,有时也要再三分辨才能看清,比如下面这个局部,您找找鬼脸在哪里?
答案标注在下图中的红圈里。
有的即使用红笔圈出,光凭照片还是很难断定,例如接下来的这一个。
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必须上手对着光看,才能分辨出究竟。
当然,再沧桑的表面也掩盖不了所有精细表面上的特征,鬼脸和木纹总是有的。
说完了棕眼和纹理,最后来看老木盘的莹光特性。鉴于粗糙面上反射光发散,从远处观察会更有效一些。
莹光表现还是显而易见的,而油性和光感如影随形,木头的含油量自然也就差不了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