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
凡世间之情书情诗,有一多半是写与外人看的,还有一小部分,是用来给自己看的,只有极少的一点点,是留与爱人看的。更何况是赴死之际的绝笔情书,此番侠骨柔情之人所作,不愧为百年情书。
图片来源网络年,在福州城南后街诞生了一个不寻常的人。他是历史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写给妻子写了封绝笔信后慷慨就义,他就是林觉民。
林觉民出生于书香门第,13岁时就参加科举童子试,结果他刚进考场就离开了,只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让考官们目瞪口呆。
小小年纪便这等肆意潇洒,他人只道是一时意气,但林觉民并不是年少轻狂,他是真正看透了这朝廷的末日。他的眼光不在于做官,而是更远的地方,寻求新知。
15岁那年,林觉民考入了全闽大学堂,那时中华民族正遭受着内忧外患。他常与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他在二十岁的时候东渡日本留学。谙熟日语之外,他还懂得英语和德语。林觉民比鲁迅小六岁,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可以从容地出入国际性舞台。
林觉民一身侠骨,却生得风流倜傥。两广总督张鸣岐这样评价道“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男人,心中不只有大义,亦有柔情。
图片来源网络陈意映,螺江陈氏十九世孙女,陈若霖的后代,父亲是举人。幼年受庭训,温婉贤淑,文采斐然。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及笄,嫁予福州林觉民为妻。
才子佳人,门当户对。虽不是自由恋爱,但夫妻琴瑟和鸣,在以诗文相对中积累了深情。
陈意映也是个奇女子。她的“奇”并不如林徽因那般敢于打破封建传统,为妇女的权利和自由而奋斗,为当时妇女的权力斗争。恰恰相反,陈意映倒是经常对林觉民说: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很典型的封建女性。
陈意映的“奇”更像是一个明明就是普通女人,却偏偏要做不普通的事。
图片来源网络比如说,那时还有不少女人缠足。先进女性会唾弃这样的恶俗,呼吁大家放缠小脚。林徽因更妙,压根都没缠过。
普通女性定是不敢这么做,若是嫁给了别人,陈意映也不会这么做。大清还没亡呢,一个农村妇女敢站出来扔裹脚布向朝廷示威吗?可受林觉民影响,她带头放缠了小脚。这就是她不普通的地方。
陈意映作为一个封建妇女,信奉妻以夫为天,可她丈夫要反天,她竟第一个出力。
不只如此,林觉民要在家中办一个女子学堂,她又是第一个响应。还跑去陈宝琛夫人创办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成为该校首届毕业生。
一开始林觉民怕陈意映担心,没告诉她自己在干什么。但是她总是担忧地看着他念叨: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你以后要出远门,一定要告诉我,我和你一起去)
在得知林觉民的大义后,更是全力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年3月,林觉民从日本回福州,召集同志谋往广州起义,交密在西禅寺制炸弹装棺木中,运往支援革命党人,陈意映愿扮贵妇随行掩护,但因怀孕未果。
4月24日,林觉民从广州来到了香港,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深人静时,想到自己生死未卜的命运,龙钟老父,弱妻稚子,心中实在难以平复。
明知死路,执意要走下去,心中悲痛,无法言说。于是彻夜疾书,写下了古来第一情书——《与妻书》。
流传后世的《与妻书》写在了一块白色的丝帕上,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恳切叮嘱:“我死,幸为转达”。这一别就是天人永隔。
三天后,林觉民参加了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慷慨就义。
林觉民牺牲后,陈意映因悲伤过度早产次子。后因无法承受丧夫之痛的沉重打击,一度意欲轻生。还是在林觉民的父母跪求下,她才强忍悲伤、痛苦的活下来,但终因悲伤过度,在年病逝,年仅22岁。
陈意映因林觉民病逝,又何尝不是应了她常说的那句话: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