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交椅,我们的祖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时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在中式家具最为辉煌的明代有交椅、圈椅、官帽椅三分天下之说。看过元亨利家具图册的人都注意到几乎每一本图册的封面都将交椅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生活中,我们在介绍别人的时候常说,他是单位的头把交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贵象征。正因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可以看出,交椅作为椅子本身的功能已经逐渐退化了,而是具有丰富的延伸寓意,演变成了一个权力的象征,在我们漫长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种文化象征。这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非常大。
那么交椅为什么从一件家具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权力的象征呢?为什么不是其他家具?说起来这跟皇权思想有关。我们知道,交椅是便携式的。皇帝出行的时候途中要休息,但他不能自己扛着这椅子,得有人扛着;一旦累了,一定是地位最高的人来休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最高统治者没有副手,现在国家有副主席,过去没有副皇帝,所以只有皇帝能坐下来休息。在他出行的时候一旦累了,就把交椅摆出来,是不分场地的——有可能在路途当中,有可能在行猎的时候,有可能在船上,所以交椅慢慢就形成了一个权力的象征。后来它深入民间,但一定是年长的、有权力的人能享受这种椅子带来的乐趣和舒适。对于这种逐渐深入民间的文化现象,我们的文人对其进行了归纳,最后使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
00:10工艺
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
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
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
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
在交椅进入厅堂时,它的交叉折叠的椅足已失去了原来野外使用的功能,于是有人将它改成常规椅子的四条直足,这便成了“圈椅”。现传世的明式交椅,以黄花梨最珍稀,而杂木交椅的存世量不少。
交椅的历史
1/汉魏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自然没有什么椅子。而“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说文》中解释:“床,安身之坐者。”显然,床是以坐为它的主要功能。
2/汉灵帝时,从北方传入了“胡床”,其样子犹如矮凳,与胡床同时传入的还有一种绳床。绳是双足交叉的,可以折叠,现代的马扎。这种绳床后来也叫胡床。
3/隋朝时,因为忌讳说“胡”字,而且这种椅子的特点是木头的双脚交叉,张开后才能平隐,所以改名为“交床”。明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里说:“交床以木交午为足……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交午”指中间交叉,“交午处”是指胡床腿部中间交叉的位置。
4/到了南宋,人们便将交床改称为交椅。据说,南宋宰相秦桧坐交床时头总是向后仰,以至巾帻堕下,京尹吴渊为了拍秦桧的马屁,特地在交床后部装上托背,人称“太师椅”。在提到中式椅子的时候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太师椅。我们当代说的太师椅大多指的是那种方方正正的扶手椅,其实这只是清朝灭亡直到当代的称谓,最早的太师椅其实指的是交椅。
很多人提到交椅就会想到那些占山为王的家伙们常爱以交椅之名排定坐次,哪怕是“列两幅仗义疏财金字障,竖一面替天行道杏黄旗”的梁山好汉也是如是。曾经有几个爱好古典家具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占山为王的人都爱坐交椅,且还是什么金交椅?是不是显着威风?”我调侃道:“还有就是交椅可以折叠,要是有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或官兵来围攻,可以折起来扛着就跑,方便,避免财产损失。”当然这只是调侃而已,它真正为那些绿林英雄所认可,还是与交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分不开的。那些可以坐着交椅的大官们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饮宴作乐,出出进进前呼后拥,甚至还有专人给扛着椅子,何其威风?占山的大多是下层的老百姓,能坐上交椅是他们的一个梦,哪怕暂时没有椅子可坐,也要说坐了第几把交椅,坐上交椅后或是显示威风、霸气,或是“替天行道”都是很有气派的事。
由此,交椅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