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一枝黄花,被誉为黄莺、麒麟草,源自北美洲,如今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分布,包括欧洲、亚洲、美洲的20余个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起,这种植物便作为观赏花卉被引入我国华东地区,然而,它逃逸后迅速演变成为一种入侵性极强的植物。目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均深受其害。凭借其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以及繁殖能力旺盛等特点,加拿大一枝黄花能够迅速占据入侵地的本土植物生存空间,对农业生产、生态多样性以及自然景观构成严重威胁。正因如此,该植物已被列为我国重点管理的重大农林入侵物种,并正式收录于《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然而,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仍持续扩散,新的入侵点层出不穷。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制定了这份全面的防控技术指南。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主要特征a.景观破坏:由于其生长迅速且竞争力强,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后常形成单一优势群落,严重破坏本地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b.单株优势:其高大植株不仅影响道路和园林绿地景观,还可能干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和质量。
c.幼苗与根茎:该植物的幼苗和根茎具有较高的再生能力,即使部分被清除,也容易重新生长。
d.花与果实: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花朵和果实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常被人为传播,进一步加剧其入侵范围。
防控策略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本地的不同分布和危害状况,应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在连片重点发生区域,应强化监测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处理;而在零星发生的扩散前沿和潜在入侵地点,则应科学布设监测网点,加强预警并及时采取防除措施。此外,还应抓住营养生长期这一最佳防控时期,提高防控效果。
防控措施(一)监测预警
加强对从有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国家进口和国内发生区调运的粮食作物和花卉种子、苗木等的检疫工作,防止种子和根状茎的传入。同时,对潜在的传入和扩散地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
(二)人工拔除与机械铲除
在加拿大一枝黄花零星发生区,可采用人工拔除的方法进行防治。拔除时需注意将地下根状茎清除干净,以防再生。防除后要进行持续监测,如发现仍有发生,需持续进行拔除。也可辅助使用除草剂提升防效,直至3年内不再出现为止。
对于连片发生且植株较高的区域,单纯的人工拔除效果可能不佳。此时,可采取人工拔除与机械防除相结合的方法,如使用镰刀或割草机割除地上部分,再通过旋耕机耕翻土地并清除地下根状茎。第二年春季长出幼苗后进行化学防除,以彻底杀灭整个植株。在待开发的土地或土壤板结严重地块,有条件时还可采用挖掘机挖除整个植株。采用人工拔除或机械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时,应尽量在种子成熟之前进行。若种子已成熟,可用枝剪剪除花序部分,并装袋进行灭活处理,以防种子散落导致进一步扩散。化学防治方面,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营养生长期施药效果最佳,通常在苗期植株高20~50厘米时进行。施药时需根据发生生境、规模和生长阶段来合理选择除草剂和施药方法,确保在晴天无风时进行喷雾施药,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药剂飘移至非靶标植物。若施药后6小时内下雨,则需重新施药。此外,施药区应设立警示牌,以确保人畜安全和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实施化学防治时,可以根据不同生境适当增加用药剂量,并加入增效助剂如安融乐,以促进除草剂的内吸传导,从而提高防治效果。若选用其他除草剂,请参照推荐剂量进行施药。需注意,加拿大一枝黄花在生长期内可能持续出苗,或一次防治后未完全枯死而长出新苗,因此根据出苗情况可补充喷施一次。此外,经过有效防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地块,应依据生境土地的功能进行复耕复种,以防止其再次入侵。例如,在闲置农田中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上部分后进行翻耕,然后按常规方式种植作物,通常连续种植两季后即可根除。对于绿化带或公园绿地,防治后可以选择种植相应的观赏或绿化植物,并加强日常管理。
在水源地附近或禁止使用化学农药的生境中,可以选择生物除草剂菌克阔颗粒剂进行防治。该颗粒剂是由患有白绢病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上分离出的致病真菌齐整小核菌菌株SC64研制而成。使用时需根据发生密度、株龄和防除时期采取不同措施,并确保在开花结籽前使用。
对于人工或机械刈割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茎叶,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作为草食动物饲料、食用菌培养基料或绿肥使用。
最后,需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民众的防控意识。通过联防联控和协同管理,提升防控效率,确保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工作取得实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及宣传图册等多元媒介,进行广泛而多样的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旨在普及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辨识要点与防控知识,从而激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控工作,不断增强全社会的防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