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授衔时,共产生了十位开国大将,他们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他们都在革命时期立下过许多功勋,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军衔既是对他们过往成绩的肯定,也是一种荣誉和激励。授衔之前,许光达还曾多次让衔,被毛主席称为“共产党员的一面明镜”。
十大将中,许多人参军时都是从基层做起的,比如粟裕,南昌起义时只是总指挥部警卫队的一个班长,上了井冈山以后,才因战功一步步升任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和军团参谋长等职;再比如参加过北伐战争的徐海东、陈赓和黄克诚等人,入伍时大都是班、排级干部;谭政在汉口参加国民革命军时仅是个上士文书;参军最早的张云逸,在黄花岗起义时还是一名普通的战士。
但这十个人中,肖劲光却是个例外,他一入伍就是师级干部,中将军衔,堪称起点最高的开国大将。肖劲光是湖南长沙人,18岁时曾和任弼时等人前往苏联勤工俭学,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回国后,他先是在安源路矿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不久后就被组织上派到广东,担任了国军革命军第2军第6师的党代表,并被授予中将军衔。
二军前身,是谭延闿的旧湘军,部队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军阀习气。肖劲光上任后,在全师范围内开展一场广泛的军纪军风整顿。其中内容包括:不扰民,不欺压百姓;废除体罚,不打骂士兵;不吃空额;实行经济民主,不准克扣兵饷;成立军需委员会,改善士兵伙食等。通过整顿6师的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部队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北伐战争中打了许多胜仗。
大革命失败后,肖劲光再次来到苏联学习,回国后进入苏区工作,先后担任过闽粤赣特区军委参谋长、红5军团政委、红11军政委和红7军团政委等职。抗日战争期间,他出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率部多次挫败日军对黄河防线的进攻,保证了边区和中央的安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担任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副司令、辽东军区司令和第12兵团司令员等职,指挥部队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屡立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奉命组建海军,并出任海军司令员,一干就是30年,为新中国的海军建设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