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们继续读《论语》,在经典书里,找好答案。
01
《论语》这本书,虽为经典中的经典。
但认真去读的人很少。
我也是人到中年以后,才开始读这本书。
越读便越觉得有趣。
你会发现,原来很多现在提出的新观点、新思维,其实早就蕴含在这本书里。
尤其是,如果你把《论语》当成一本学习方法书来读,就更有收获了。
到目前为之,我们已经理出了很多的学习方法。
比如自我成长的途径。如何让自证预言陪孩子成长。放学时怎么陪孩子回顾一天的学习。从长远来看,怎么给孩子的人生两条路径。知识网络构建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02
今天,我想深度理解的是孔子的这句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而我最近一直在跟孩子强调的一件事,把不会的学会,就是从这里衍生开来的。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特别简单。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孔子说的话往往都很简单,比我现在在学习的思维模型更简单。
但简单中,其实蕴含着最凝练的智慧。
如果看懂了这句话,我们也能跟孩子讲清楚到底该怎么学了。
知知,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部分。
知不知,就是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
别小看这两句话,因为,大部分人做不到。
03
认知状态有4种境界: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2.知道自己不知道3.知道自己知道4.不知道自己知道
而这,在心理学上叫达克效应。
它的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上世纪90年代由邓宁和克鲁格开展研究的心理学效应名称,简单描述即:
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时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作出不准确的评价的现象——能力低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显著超过平均水平,能力高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看这张图,即能看出。
在愚昧之山,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时候的我们,很愚昧,但往往很自信,也就是常说的无知无畏。
当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这时候的我们,到了绝望之谷,觉得自己很多都不知道,想象一下高考前做模拟题的心情,你大概能理解。
再后来,通过努力学习,我们知道自己知道,学得还不错,这时就有些开悟了。
最后,当我们长期浸染在某一个专业或行业时,有些东西已经变成我们的内在心智,可能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知道的。
04
看完达克效应,我们再来理解孔子的这一句话。
知道自己知道,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智慧。
这样的智慧,很重要,但很难做到。
比如看一本书,看完了,你能知道你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的是什么吗?
对于孩子来说,上完一堂课,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没学会什么吗?
所以,每次我总问孩子,你学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
其实就是在培养她的智慧,也就是,自我察觉。
这样的自我察觉从很小的时候培养起来,会相对简单。
比如一堂课有多少个新字,认识了多少,这是会的,不认识的,就是不会的,那就把不会的学会既可。
从不知,到知,就是一次学习过程。
当然,孔子的这句话要实践起来,还有另一层意思。
知知,是我们清楚了解自己掌握了的部分,这部分,要运用起来。
比如我给孩子讲了新闻思维岛里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我就鼓励她去跟同学们说,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这个花有危害,提醒同学们看到这种花要打电话,周末研学过了,尝试着写出来自己看到的,如果她说不出来,那就是不知,如果写不出自己观察到的,那就要更加仔细地观察。
总之,知道的,就要用。
知不知,是我们清楚了解自己还不会的部分,这部分,就是我们的学习领域。
学过了一堂课,自己还有没把握的部分,或者通过测试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没把握,那就要去学习。
这一部分其实很难,比如一个字,孩子认为自己会了,但写的时候,写错了。所以,合理的测试必须要有,但这个考试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找出自己不会的知识,在找出不会的部分后,加强学习这一块。
知道自己知和不知的内容,让孩子知道自己会了什么,不会什么,而不是什么都一次学会,学习是有过程的。
不断培养孩子自我察觉的能力,完整地经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的开悟过程,这也是学习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缺少了这一环节,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就无法构建起来。
05
宇宙这么浩渺,人生有这么多难题,人又如此渺小而脆弱,这是我们注定面对的暗影。
光明在哪里呢?
就在每一次的一点点进步里。
进步又在哪里呢?
在所有的“不会”里。
“不会”又在哪里呢?
在每一次的主动学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