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闺女,一听到这个词想必不用我多说大家就多指的指的是什么人了,中国古代文人一直以来就有用物来特指某一类人的习惯,而黄花闺女指的就是那些未经人事的少女了。而这个特称也很快就被大家所接受认可,现在不仅古代,就连现在都还在使用这个词语来称呼那些未经人事的少年。
虽然说这个词语已经是个约定俗成的词了,但是相比大家都会有和我一样的疑问,为什么要用黄花来比喻未经人事的少女呢,这个黄花和我们现在看的的黄花菜有什么关系吗?答案当然是没有了,黄花闺女的“黄花”与我们日常吃的黄花菜没有任何的关系,两者只是名称相同而已。
关于“黄花”的起源还得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当时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有个女儿寿阳公主。这个寿阳公主非常受刘裕的喜爱,有一年冬天寿阳公主在于侍女打闹之后感到十分的困乏,于是就躲到腊梅树下歇息。正在这个时候树上的腊梅花掉落了下,刚好有一片花瓣掉落到寿阳公主的额头之上,在寿阳公主香汗的浸润下,腊梅花在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留下了一朵清晰的梅花印。
原本就俏皮可爱的寿阳公主在梅花印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格外动人,就连皇后看了也格外的喜爱,于是从这开始寿阳公主就每天摘一朵梅花瓣贴在自己的额头上。久而久之这个习惯就传到了宫外,引的天下女子纷纷效仿,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梅花妆。
梅花虽好看,终有凋零的一天,于是在梅花凋谢之后,爱美的少女们开始采集花粉在额头手工画上一朵梅花,因为花粉大部分都是黄色的,因此这种化妆品也被称之为花黄。花黄在南北朝及隋唐时期非常的盛行,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比如南朝陈叔宝的《采莲曲》中就提到了: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
而最为有名的《木兰辞》中同样也有这样一段记载:“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见花黄在当时已经风靡天下,由于当时贴花黄的多是未出嫁的少女,因此后来的诗人们也就开始用黄花闺女来形容这些未出嫁的少女,久而久之黄花闺女的称呼也就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了。
所以说黄花闺女中的黄花一开始指的的腊梅花,以及随后产生的花黄,跟我们今天看到和吃的的黄花菜没有一点关系。知道了这层关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再碰到有人问为什么叫黄花闺女的时候,就可以大声的给大家答疑解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