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堕落之前,也曾是一心革命,曾为鼓舞革命士
TUhjnbcbe - 2024/5/8 0:35:00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吴樾在他的著作《暗杀时代》中这样写道:“一曰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那个时候的的民主革命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武装起义;二是搞暗杀。也就是说“暗杀”除了你所理解的意思外,它有时候也是为了革命需要。

中国同盟会的前身之一光复会就是以暗杀起家的,宗旨是暗杀和暴动,会长是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蔡元培曾介绍吴樾加入光复会,后来吴樾计划实施了暗杀晚清出国考察的五大臣。除此之外,蔡元培还带领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制造炸药。

据说年的时候,蔡元培让人找来一只猫,让猫服用自己配的氰酸,猫中毒而死。后来蔡元培觉得氰酸这种液体毒药携带和使用都不方便,就打算将其改为固体,研究了半天之后蔡元培又感觉炸药更好,威力也大,于是就又开始制作炸药。蔡元培还觉得女性搞暗杀比男性会更隐蔽,成功率会更高,就在女校特别注重化学课的讲授,以便培养暗杀种子。

因此那个时代是一个暗杀的时代,很多革命党人也是醉心于暗杀,这其中就有后来变成汉奸的汪精卫。

汪精卫

汪精卫在成为大汉奸之前,曾经一度也是一心革命的,也算是同盟会元老级的人物。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加入同盟会不久,就被推选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之后就以“精卫”的笔名在《民报》上发表多篇文章,宣传三民主义,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党。

同盟会从年8月成立到年12月为止两年时间,曾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等多次起义,过程虽然都不尽相同,但是无一例外的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虽说起义都失败了,但是满清政府也终于意识到孙中山这个小个子书生的巨大能量和危险性了,于是发出了全球通缉令,强烈要求日本政府驱逐把日本当反清根据地的孙中山。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将孙中山“驱逐出境”。

表面上是驱逐,实际上是重金礼送。除了日本政府秘密赠送的七千日元,日本商人铃木九五郎也送给了孙中山一万日元,到了最后孙中山实际上一下子收到了两万多日元,这可是一笔巨款了,因为当时日本普通工薪阶层的月薪也不过就二三十日元。

孙中山

孙中山个人得到的这些钱实际上也应该属于同盟会的收入,因为同盟会活动经费的维持一直都是靠各界募捐的。但是孙中山当时就给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留了两千元的经费,其余剩下的他全部就都带走了。虽然之后孙中山列出了详细的收支明细,证明所有的钱都是用于了革命,并没有乱花一分钱。但是在当时起义屡次失败,士气低落,人心不稳时内部又出现了财务问题,同盟会因此开始走向分裂。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时任《民报》的主编章太炎对孙中山的不满,并且还带着光复会退出了同盟会,同盟会变得四分五裂。

虽然后来黄兴号召大家要团结、要紧密团结在孙中山的周围继续革命,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加上同盟会内部的问题和国人对满清政府立宪还抱有希望,不仅使革命党人的士气变得低落,也使得梁启超等人找到了打击革命党人的借口。

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说:“你们革命党领导人煽动人家子弟去送死,自己却住着高楼华屋,安然自在,不过是‘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梁启超

不得不说梁启超的这个说法太具有杀伤力了,因为就算“戊戌政变”失败,梁启超、康有为也是逃亡海外,表现也并不怎么样,但是却有着“戊戌六君子”这样甘愿为革命牺牲的义士出现。而革命党人革命失败基本上都是亡命海外,当时还没有出现过“戊戌六君子”式的人物。

就在革命党的声誉每况愈下的时候,27岁的年轻人汪精卫勇敢地站了出来说:“我要去北京,刺杀清朝高官,让世人看看,我们革命领袖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不是什么‘远距离革命家’!”

当孙中山听说汪精卫要去搞暗杀,就极力反对说:“你是革命领导人,怎么能去做刺客?”

当初在章太炎等人公开反对孙中山的时候,一直是汪精卫、胡汉民二人忠心追随着孙中山,逃到了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地,他们鞍前马后,竭尽赤诚,成为孙中山最为信赖的亲信。

因此当听说自己最信赖的人要去搞暗杀这么有失身份且不靠谱的事情,孙中山肯定要反对了,就是胡汉民也是坚决反对。

胡汉民

对此,汪精卫回应道:“革命如同烧饭,需要釜和薪。釜者,不惧水火忍受长期磨练;薪者却一时轰烈、瞬间辉煌,汪某愿意为薪。”

大家见汪精卫死意已决,同时也觉得这确实是挽回革命党声誉的不是办法的办法,只好同意。而且在那个很多人都醉心于暗杀的时代,汪精卫的行为也不算什么稀奇和独有。由此,汪精卫开始寻找暗杀行动的合作伙伴。

他先是找到了四川人黄复生,还没等汪精卫吞吞吐吐的把话说完,黄复生就大笑起来说:“你怎不直说?我和你一起去北京!”

汪精卫赶紧强调:“此事是绝对没生还可能的,只要一下手,不成功是死,成功了照样是死。”

黄复生朝汪精卫翻翻眼说:“我参加革命以后,什么时候想过生死的问题?”

有了黄复生的加入,汪精卫还需要一个会捣鼓炸药的帮手,他选中了革命党里面的超级炸药制作专家——“炸药大王”喻培伦。喻培伦和黄复生一样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喻培伦

正当汪精卫为了暗杀的事情在精心准备时,一个18岁的小女生站在了他的面前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汪精卫摇头说:“此一去有去无还。”

女孩子非常坚定地说:“没关系,和你一起同生共死,此生足矣。”

汪精卫也只有无奈地苦笑了。这个女孩子是马来西亚华侨巨富陈耕基之女,叫陈璧君,原名陈冰如,乳名阿环。

陈璧君虽说是巨富千金小姐,但是算不上是美女,甚至还有点丑,身材也不太好,比较胖。陈璧君在女校读书之时,就非常喜欢看《民报》,更是注意到了其中一个叫精卫的人。此人的文章如《民族的国民》、《驳革命可以瓜分说》等,道理透彻,文风犀利,让陈璧君顿生仰慕之情,她发誓一定要见一见这位奇男子。

有一次,汪精卫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做革命宣讲,陈璧君终于有机会见到了风度翩翩、相貌堂堂、出口成章的汪精卫,顿时陷入了情网。

因为陈耕基支持中国的革命党,经常为同盟会捐款,是同盟会的财神爷,所以陈璧君强烈要求自己的老爸为她引见汪精卫。后来同盟会分会会长吴世荣看在她父亲陈耕基的面子上,就把陈璧君引见给了汪精卫。

陈璧君

那一年汪精卫是26岁,陈璧君也才17岁,也正是男女热恋的年龄。17岁的陈璧君为了更好地追求汪精卫,在马来西亚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历史上年龄最小的会员。

当时的汪精卫虽然相貌风流,但是本质上还真是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对陈璧君的大胆追求,汪精卫是又慌又乱,急忙婉拒道:“我们革命家是不能结婚的,不仅没有稳定的收入,而且时时刻刻都有生命危险,如果结婚,势必拖累妻子儿女。”

汪精卫这样说,并不是因为陈璧君长得不好看,而是出自真心实意。他是要做一个一心革命的“黄金圣斗士”。然而汪精卫越是这么说,陈璧君就越是喜欢他。还坚决要她父亲陈耕基退掉原先与富家子弟的婚约,她要嫁给自己喜欢的汪精卫。

陈耕基没办法,就真的退掉了婚约,谁让他就非常疼爱这么一个女儿呢。陈耕基也是很无奈,不仅为革命出钱出力,还搭上了自己唯一的女儿,估计平时没少被气得吐血。

汪精卫虽然一直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陈璧君可不是个知难而退的人。她有心计、有胆识、有魄力,坚持的原则就是:你汪精卫到哪里,我陈璧君就跟到哪里。

汪精卫与陈璧君

此后,陈璧君跟随汪精卫参加了《民报》的工作。由于她做事雷厉风行,十分豪爽,又加上有线,经常请报社的那帮子穷编辑去吃大餐,还把家里给的零花钱都捐给了同盟会,所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陈璧君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汪精卫这个人的为人,他不贪、不抽、不嫖、不赌、不近女色,是一个在当时各方面都极其优秀的有为青年。

所以当陈璧君知道了自己心爱的人要开始一段有死无生的旅程时,她并没有阻止,只是有一个要求,就是带她一起去。

汪精卫被陈璧君的无敌真爱所打动,终于同意了陈璧君也一起加入刺杀团队,陪伴自己走完最后的人生。

这时有人对陈璧君开玩笑说:“你有大英帝国的护照,到关键时刻,你把英国护照一亮,英国领事馆自会来救你。”谁知陈璧君听完二话不说,拿出英国护照当场撕成碎片。同志们的眼珠子顿时掉了一地。

陈璧君出发之前,她的母亲变卖了首饰相助他们,真是英雄的母亲,母女二人皆是义薄云天。

载沣

年,在同盟会的安排之下,汪精卫、黄复生、喻培伦和陈璧君四人先后安全到达北京。他们四个人在玻璃厂的一个胡同内弄了间“守真照相馆”作掩护,有没有生意他们也不放在心上,只是在里面捣鼓炸弹和等待机会。

对于刺杀目标众人是选来选去,最后汪精卫决定,要弄就弄个最大的——监国摄政王载沣。如果能将载沣暗杀掉,那无疑可以造成非常轰动的效应,即可以挽救低落的革命士气,也能破坏满清政府的立宪改革,甚至都可以改变目前的革命态势。

汪精卫几人对载沣的上下朝路线做了非常细致的考察,最后决定在载沣每日上下班都会路过的一座桥上下手,炸死这小子。

当时还没有发明无线引爆装置,只能靠人工引爆,这就注定必须要牺牲一个人。汪精卫决定由他来引爆,自己做出牺牲。于是他们计划由黄复生和喻培伦趁夜深人静之时,去桥下埋炸药、布引线,第二天由汪精卫负责引爆炸药。

汪精卫

3月3日晚上,汪精卫正在与陈璧君依依惜别,准备第二天慷慨赴死之时,黄复生和喻培伦跑了回来,急匆匆地说:“我们埋炸药时让人看见了,那人转身就跑了,我们也急忙躲起来,藏在暗处观察,不一会儿来了一群警察,咱们埋炸弹的事暴露了。”

汪精卫说:“不用慌,他们只发现了炸弹,又没看见你们。咱们等等看,静观其变。”

结果第二天的报纸把这个事果然登出来了,说有人想刺杀摄政王,但是他们认为此事是源于朝廷内部的权利斗争。没人往革命党身上去想,大家终于把心放回肚子里了。众人都认为,这次不行,再来下次,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非弄死载沣这小子不可。

于是汪精卫派喻培伦去日本搞炸药,派陈璧君去南洋筹钱,打算重新弄个超级大的炸弹给载沣尝尝。

可就在喻培伦、陈璧君走后不久,4月16日,守真照相馆突然就被大批军警包围了,黄复生被捕,同时汪精卫在他的出租房内也被清兵抓走。

黄复生

原来汪精卫他们几个人还是太年轻,与敌斗争经验太少,主要是在秘密战线上的工作经验不足,革命警惕性不高,被满清政府给忽悠了。实际上是在警察发现炸弹后,立即就想到是革命党干的,报纸上关于炸弹起因于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报道,不过是政府放出的烟雾弹。

警察仔细检查了炸弹,发现炸弹中的炸药虽然是外国制,但是几颗螺丝钉却是新近制作的。于是他们顺藤摸瓜,到京城各铁匠铺核对,找到了它的出处——“鸿泰永”铁匠铺。铁匠铺的老板稍作回忆,就想起了这是守真照相馆要他做的。之后,警察严密监视守真照相馆,汪精卫和黄复生就这样被抓了。

4月25日,满清政府最高法院(法部)按照法律程序,开庭公开审理汪精卫行刺未遂案。刺杀国家最高领导人载沣的案件,竟然得以公开审理,这在封建社会简直是太难得了,也让人觉得立宪派的温和改良主张恐怕还真有可行性呢。

善耆

负责审理行刺摄政王一案的是时任民政部尚书、统领全国警察机关的肃亲王善耆。案件的审理过程是异乎寻常的简单和顺利。炸弹、电线等物证一摆,人证铁匠铺老板一到场,黄复生就主动认罪了说:“这都是我做的,那个叫汪兆铭的只是我的跟班,他不知情,不关他的事!”

而汪精卫则是这么说的:“我叫汪兆铭,我所有的政治主张都发表在《民报》上,也就不多说了。我之所以刺杀摄政王,就是为了振奋天下人心。黄复生根本就不知道我想干什么,他是冤枉的。我们在一起相处月余之后,他发现我的行为诡秘,就起了疑心。所以在他的善意提醒之下,照相馆的工作人员怕受到牵连,均辞职而去。后来你们搜查照相馆的时候,我听人说照相馆出事了,急忙过去查看,这才知道事情败露。我不忍连累无辜,急忙往我租房的地方赶,准备留书证明黄复生是清白的。没想到还没走到呢,就被你们逮住了。”

刺杀国家领导人是什么罪名,汪精卫和黄复生当然清清楚楚,可是面临大难,他们二人非但没有出卖其他同志,反而主动自认是主谋,视死如归之心可昭明月,实乃真英雄!

汪精卫不但视死如归、义正词严,还将法庭当成了自己宣讲革命道理的讲堂。他指出载沣所倡导的立宪不是放权于民而是巩固君权的假立宪,并大声疾呼:要想实现民主与富强,除了造反,别无他法!

汪精卫

善耆还算是有些知识和见识的,他不愿让汪精卫专美于前,于是反驳道:“效法西方的民主政体,并不一定非用暴力方法推翻皇权统治不可,何况现在朝廷已经准备立宪了,做什么事都有个过程,你们为什么不能看到朝廷的进步?在我看来,你们的革命主义是非常狭隘的,你们为什么非要搞民族对立、搞排满兴汉?为什么不能五族(满蒙回藏汉)共存?现在列强虎视眈眈,你们这么瞎搞,徒增国家混乱,于民何益!”

汪精卫是这么回应的:“现在朝廷搞的这套立宪是忽悠人的,根本不是向西方民主政体过渡,反而是将更多地权力向皇族集中,因而我们革命党不能幻想着皇族会主动地交出权力,必须要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制重来,建立真正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

善耆应该说是表现得很聪明了,他看出了汪精卫、黄复生二人一心求死的决心,于是向领导载沣反映了自己的判断:这俩愣头青其实就是想死,并借此来鼓舞他们革命党低落的士气,咱们坚决不能上他们的当。

载沣听了善耆的话也觉得有理,便让善耆酌情宽大处理,向国人彰显朝廷的仁德之心。

于是谁也没想到的判决结果出现了: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属于可以原谅的失足青年,朝廷格外开恩不杀了,判处二人永远监禁。

陈璧君与汪精卫

在狱中,善耆出于爱才之心,曾多次试图做汪精卫的思想工作,让汪精卫放弃反清的念头,换一个老板去效忠,但汪精卫始终不放弃他的革命理想。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直到有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了一堆鸡蛋,其中一个上面写了一个小小的“璧”字,他知道已经脱险的陈璧君又冒险回来了。百感交集之中,汪精卫终于接纳了陈璧君对自己毫无保留的爱。

虽然汪精卫组织的这次暗杀行动失败了,但是对于他来说,这次暗杀不仅使他成了名噪一时的革命英雄,奠定了他一生的政治资本,而且刺杀的目的也达成了一半。

那就是汪精卫被捕后,同盟会东京总部和世界各地的支部都发起了营救汪精卫的行动,通过营救行动,一度处于分裂的同盟会开始弥合,民众也开始恢复对革命党的信心,这为后来同盟会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黄花岗起义做好了很好的心理准备。

陈璧君与汪精卫

不过汪精卫在狱中可能多少还是受到了善耆的一些影响,在他出狱后,逐渐背离了孙中山,背离了三民主义,背离了自己最初的革命理想。汪精卫开始转而支持袁世凯,在孙中山身边工作时,竟然还力劝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后来的汪精卫逐渐变成了革命投机主义者,直到在抗战时投靠日本人,沦为了中国头号的大汉奸,为当时及后世人所不耻。

1
查看完整版本: 堕落之前,也曾是一心革命,曾为鼓舞革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