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福州古厝(cuò)的知名度比不过福建土楼和闽南红砖厝,但却可以从中读解出独属于福州的历史文化基因。
年3月17日,福州三坊七巷文化街区的古厝绿树(姜克红/摄)
在福州方言中,“厝”(cuò)意指房屋,“古厝”则泛指古建筑,这里面包括功能各异的建筑,城墙炮台、寺院宫观、民居祠堂等都属“古厝”范畴。
自古以来,福州便极重建造,房屋修建多选用上等石材,聘请能工巧匠,这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散文《道山亭记》中可窥一斑:“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福州古厝的独特魅力,往往隐藏在平常的人间烟火气。虽然福州古厝的知名度比不过福建土楼和闽南红砖厝,但却可以从中读解出独属于福州的历史文化基因。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福州闹市区的三坊七巷,是最具代表性的坊巷建筑。作为是福州古厝的名片,这里的白墙灰瓦、古榕小巷都成了游客来福州的打卡地。
三坊七巷始建于晋代,到了唐末,当时的“子城”已无法容纳不断增多的人口,闽王王审知便在子城的外围筑起了罗城。位于罗城西南的三坊七巷也被划入“城里”的范围,自此成为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的居住地。
俗话说“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等人都曾居住于此。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写有“南后街”三字的牌坊正对美食街达明路,网红餐厅聚集地,因此这里是福州节假日人流最密集的路口之一。
林觉民冰心故居就在这个路口的西南侧,虽处闹市,但这三进院落自有其清幽。年4月24日,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时年25岁的林觉民在香港用一块白方巾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家书,整封信余字,无一不表达着对妻子的深情思念和对祖国深沉的爱。林觉民对妻子的思念绝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在信中回忆了三四件小事来倾诉对妻子的情感。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林觉民在信中写到他们在南后街的这个家,有月、有梅、有你、有我,两人并肩携手,互诉情思。
然而这样的场景只空留回忆,在国家危亡之际,林觉民毅然投入革命。革命必然有牺牲,他也预感到了生死离别,正如家书开头所说:“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4月27日下午5时30分,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第十次武装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林觉民与方声洞等人负伤被捕,数日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就义后,其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便卖了这套房屋,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这套位于南后街的院落被冰心的祖父买下,成为冰心的童年乐园。
与林觉民对这屋子带有浪漫凄美的回忆不同,冰心在《我的故乡》中娓娓讲到:“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非常地熟悉、亲切……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的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六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成了我的乐园,我一得空就钻进去翻书看。”在冰心的笔下,福州的这个家温暖美好,不仅是因为有满架的书,更重要的是有特别疼爱她的祖父。
这处位于杨桥东路17号的院落,现在已成了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曾经的厅堂辟为革命史实陈列室,居室则恢复了林觉民居住时的卧室原貌。年底,福州市开展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林觉民冰心故居也进行了展陈提升改造,将大量的历史信息浓缩到现代化展陈手段中,为故居留出足够的欣赏空间,让观众在感受名人故事时,同时注意到古厝作为建筑的魅力。
游人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严复故居参观(张国俊/摄)
社区博物馆收藏集体记忆
三坊七巷除了是“闽都名人聚居地”外,其实还有一个不太被人提及的身份:全国首批由国家文物局授牌的社区博物馆,由1个中心馆、37个专题馆和24个展示点组成。
社区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新形态,年建成的美国安纳考斯提亚社区博物馆是第一座以“社区”命名的博物馆。社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