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毛主席故居的墙上,有一幅毛主席母亲的照片:柔和轮廓的脸庞,宽阔的前额,一双大眼睛显得格外有神。
那种睿智的眼睛里闪烁着清纯深邃的光,仅从照片上便能看出是一位端庄、慈祥的女人,这是毛主席带母亲在长沙照相馆照的。
所有亲人里,毛主席最爱的便是他母亲。
毛主席觉得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损人利己的人;第二种是利己不损人的人;第三种是损己利人的人。
他的母亲显然属于第三种人,若不是母亲的支持,或许毛主席没有机会走出韶山冲。
文七妹虽然是个平凡的女子,却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她逝世后,毛主席亲自撰写《祭母文》。
她是如何推动历史发展的?
神奇的韶山冲
韶山位于湘中的丘陵地区,处于湘潭市区以西,与宁乡县和湘乡市相邻。
据传当初舜帝南巡至此,见此地秀美,便奏出韶乐,没想到竟然会引来凤凰朝仪,百鸟齐鸣。
韶山人一直以来便有“从*习武”的传统,尤其是清末曾国藩组织湘*,小小的韶山冲,有几百人报名参加。
虽然湘*解散,但是“忠义血性”的尚武精神播撒在韶山,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最终培养成一棵参天大树,成为韶山冲的象征。
毛氏家族中参*阵亡和升官的多达60人,这些先辈的精神给了毛主席很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先辈那样的英雄。
只是韶山冲交通不便,当地很多人一辈子都走不出这个地方。
或许是先辈的精神传承,又或许是不想像其他人一样,一辈子在这个地方,毛主席一直想要走出韶山冲,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文七妹
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年出生在韶山冲20多里的湘乡县四都唐家沱(后来改名为棠佳阁)的一个小康农民家庭。
唐家沱文氏家族从文作霖(文七妹祖父)那一辈起开始兴旺,他去世后,在妻子贺氏的影响下,文家形成一种十分可贵的家风。
文家家风具有这几个特点:顽强向上、刻苦耐劳、勤俭持家、耕读并重。
正是这一家风,对幼年的毛主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按理来说,韶山冲和唐家沱相隔连绵的大山,毛家和文家是没有机会认识的,那么文七妹是如何嫁给毛主席父亲的呢?
年,文家掌舵人贺氏逝世,文家的人对她极为尊敬,想要为她寻得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安眠之所。
文家的人,对韶山冲的传说闻名已久,在贺氏还未去世时,就一直想要在韶山冲挑选风水宝地。
韶山冲是风水宝地不错,可是韶山冲的人怎么会甘心把这样的好地方让给一个外人呢?
文家想出一个好的办法:让文芝仪把女儿文七妹许配给韶山冲毛恩普的儿子毛顺生,有了这一层关系后,想要获得墓地理所应当。
文七妹虽然没有念过书,但是佛教思想对她影响极深,她也很好继承了文家的家风:坚韧、慈悲、布施、平等。
自从嫁给毛顺生后,她便担起当家之责,被限制在炉灶之间。
丈夫在外奔波,她则在家操持家务,减轻丈夫的后顾之忧。
在上屋场,文七妹是最忙碌的人,不仅要照顾公婆,还要抚养孩子。
每天洗衣做饭、养鸡喂猪、除草种菜,一家人的事都被她安排得井然有序。
她是一个性格宽厚的女子,能够容忍丈夫的粗暴专横,也能宽容儿子的顽皮倔强,教育孩子总是耐心说服,循循善诱。
对孩子的爱
大约在20岁左右,文七妹怀孕,然而不幸运的是,孩子出生没多久,在襁褓中夭折。
这个打击让她难以释怀,很长一段时间都郁郁寡欢。
原以为第二个孩子会健康成长,但是没想到也和第一个孩子一样,夭折在襁褓中。
接连两个孩子离世,这样的打击对一个母亲来说是致命的,从此她变得忧郁,不愿与人讲话。
她一直希望能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将他抚养长大。
年12月26日,文七妹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这天是毛主席出生的日子,他的到来让全家人兴奋不已。
外婆和母亲还特意把他抱到石观音庙叩拜神灵,为他取名为“石头”,希望他像石头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好养活。
因为排行第三,家人都叫他“石三”,母亲亲切称呼他为“石三伢子”。
为了避免毛主席再出意外,她还让毛主席认七舅母为干娘,因为七舅母家里孩子多,这样能沾一沾他们的喜气。
把孩子寄养在娘家
毛主席出生后没多久,他的父亲就外出当兵。
父母经过商议,决定把他寄养在唐家沱文家。
聪颖智慧的毛主席受父亲影响前,先接受文家的影响。
与一般人不一样,毛主席9岁前都是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这里人口众多,十分热闹。
而且文家的气氛开朗乐观,无论是长辈,还是表兄文咏昌,大家都和睦相处。
文家虽然人口众多,但并不属于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做。
他们的生活都是靠自己双手获得的。
文家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也是因为娘家人的帮衬,毛顺生才能逐渐摆脱贫穷。
毛主席的童年、少年才会不愁吃穿,拥有上学的机会。
毛主席的外祖母是农村里常见、却又难得一遇的伟大女性,她没有封建思想。
她把很大一部分爱都给了毛主席,让他比其他表兄享受更多关爱。
在外祖母家的生活,让毛主席从小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善良、诚挚。
在母亲和外祖母的照顾下,毛主席被灌输上真、善、美的品质,小小年纪的他,形成了一个“大社会”的概念。
年前后,毛主席被父亲接回韶山冲。
毛主席的家庭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只读了两年私塾的农民,17岁开始担家理事,全凭一双手和一个精明的脑袋维持生活。
在妻子娘家人的帮助下,他逐渐脱离贫困。
毛顺生希望儿子能够胜过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会经商、能够打官司、闻名韶山冲的富商大户。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才不吝啬钱财,把毛主席送去私塾学习。
因为走过一条艰辛的创业路,毛顺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钱财,对自己和孩子都格外刻薄。
毛主席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曾这样说:“我刚认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记录家里的账簿,让我学习珠算。”
毛顺生是一个非常严厉的监工,他看不得毛主席闲着,若是没有账簿算,他会让毛主席去地里干农活。
毛顺生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男人,不顺心的时候,经常打两个孩子,说两个孩子懒惰无用。
除了送毛主席上学这件事外,在生活中,一文钱都不给毛主席,还在饭菜上苛待他。
家里的工人因为伙食和工资经常和毛顺生抗议,毛顺生不得已答应在每月十五这天,给他们饭菜里加个鸡蛋。
但是在儿子的伙食中,从没有出现过鸡蛋和肉。
13岁那年,毛主席就要承担一个成年人所做的工作,晚上还要帮父亲记账。
因为他是全家最有学问的人。
为了让毛主席继承自己的衣钵,父亲常常在夏天晚上,借月色的光芒教导两个孩子打算盘,让他们学习两只手同时打算盘。
一旦毛主席工作没做好,父亲便会*打他。
毛主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总是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之后利用闲暇时间,把借来的书籍读了又读。
父子之间的矛盾
毛主席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还有思想上认知的偏差。
毛主席出生的第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在他5岁时,中国实行维新变法,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使少年的毛主席拓宽了认识,感知到世界的视野。
他对父亲的粗暴、刻薄、吝啬,一直在感情上格格不入,也是在和父亲的碰撞和反抗中,他强烈的反抗意识得到迸发和升华。
毛顺生送毛主席去私塾学习的原因很简单,让他继承衣钵,成为韶山冲远近闻名的富翁。
可是毛主席却在学习中,接触到不同的思想,他想要的人生,绝非如此简单。
在他十岁那年,为了反抗私塾老师的打骂,他朦胧中产生一种走出韶山冲的想法。
一气之下的他,真的朝县城方向跑去。
可是跑了三天,也只是在韶山冲兜了一个圈子,并没有走出去。
这次离家出走,让毛顺生和私塾老师都意识到他的倔强,对他的态度也温和得多。
有一次,父亲在家中待客,让毛主席出来招待客人,可是毛主席正在读一本书,爱不释手,气得父亲指着他大声责骂。
毛主席平白无故遭到父亲责骂,正值叛逆期的他,也不甘示弱跑出家门。
父亲紧随其后追赶,毛主席跑到池塘边,以投塘为要挟,父亲看他如此桀骜不驯,一时间也没办法,只能让步。
数十年后,毛主席回忆起这件事时,还颇有兴趣地说:“也正是从这件事中,让我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方式来保卫自己的权利后,我的父亲便没有那么强硬。”
从那一刻起,反抗意识深深烙印在他心里。
他之所以敢和父亲公然对着干,是因为他母亲文七妹。
每次父子间发生矛盾,都是文七妹在中间保护毛主席,当一个“和事老”。
有了母亲这个坚强的后盾,少年的他才敢和父亲争执、辩驳。
用毛主席的话说,他们家有两个*:一个是父亲的“专**”,一个是以毛主席和他母亲、弟弟组成的“反对*”。
弗洛伊德曾说过:“一个为母亲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成功的自信,才能导致最终的成功。”
母亲的宠爱确实让毛主席树立起自信心,让他在和父亲的对峙中,更加自信。
母亲为毛主席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确定了方向,也为后来毛主席带领人民推翻暴*奠定了基础。
深受母亲影响
相较父亲来说,毛主席受母亲的影响更为深刻。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自从嫁到毛家后,一直默默操持家务,抚养儿女。
她的淳朴善良,对穷苦人富有很强的同情心,对毛主席的性格成长有重大影响。
毛顺生就像一只铁公鸡似的,一毛不拔。
但是文七妹不一样,她每每看到穷苦百姓,都会瞒着丈夫接济贫苦乡亲。
年,湖南长沙等诸多地方都遭遇到天灾,粮食颗粒不收。
遍地的灾民沿街乞讨,文七妹知道后,决定带着孩子布施。
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丈夫的反对,两人经常因为这种事发生争吵。
尽管如此,文七妹还是带着毛主席偷偷接济穷人。
在她的耳濡目染下,毛主席也对弱者极富同情心,从小就和母亲一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读私塾期间,因为离家很远,毛主席和其他同学一样,中午带饭吃。
有一天,细心的毛主席发现,班上一位同学一到吃午饭的时候,就会独自跑到外面,好像是刻意避开大家。
毛主席一直很留心这位同学,后来才知道他是因为家里穷,没有饭可以带,怕被人嘲笑,才会避开大家。
从那以后,毛主席就把自己带的饭菜分一半给同学,回到家后,匆匆忙忙到厨房填饱肚子。
母亲以为是带的饭菜太少,特意更换一个大的容器,结果毛主席还是放学后到厨房狼吞虎咽。
弄清楚缘由后,母亲不仅没有责骂毛主席,还夸奖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从此以后,母亲都会给毛主席带两份饭,让他和同学共享。
来到新学堂,走出韶山冲
毛主席一直想要走出韶山冲,做一个四海为家的大丈夫,在很早的时候,他从表兄文运昌那里知道,湘乡县设立一所高等小学,里面设置的课程都具有维新思想。
毛主席对这所新式学堂心驰神往,但是他的父亲一直不同意他到这里学习。
母亲文七妹却坚决站在毛主席这边,鼓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这一次毛主席没有和他父亲发生正面冲突,而是请来韶山冲有头有脸的人物出面劝说。
毛顺生在他们的劝说下,最终被说服。
临行前,毛主席特意给父亲写了一首诗,表明他抱定宗旨、卧薪尝胆、学业有成的决心。
他带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毛主席在这里,被那些纨绔子弟看不起,可他并不在意,他用学习成绩让同学和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毛主席从表兄那里借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这是他最喜欢阅读的报刊。
梁启超关于国家的主张,让毛主席十分佩服。
年,毛主席到长沙读中学,这里是革命*人尤其活跃的地方,推翻清*府的革命呼声也尤其强烈。
毛主席在这里,思想上再一次得到质的飞跃,他抛弃了信奉的维新思想,仔细阅读《民主报》。
*花岗起义后,毛主席更是热血沸腾,他和同学一起剪去辫子,表示对革命的追随。
从此以后,毛主席便坚定走上革命之路。
母子情深
年夏,毛主席听说母亲病倒,特意恳求一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
为了求学,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毛主席很早离开母亲,一直在外求学、领导革命。
只是在年春,医院接受治疗,母子俩才得以团聚。
在此期间,毛主席、毛泽民、毛泽覃三人搀扶母亲到照相馆合影留念。
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团聚,这张合影也是他们唯一一张和母亲的合影。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日夜兼程赶回老家。
可依旧没有赶上母亲最后一面,毛主席心如刀绞,泪如泉涌,他亏欠母亲太多太多。
弟弟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之际,一直喊着你的名字,希望能撑到你回来,可她终究没能等到你...”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这一刻,毛主席双腿跪地,哭天喊地。
悲痛之余,他席地而坐书写《祭母文》,来抒发内心对母亲的思念和悲伤。
他还做挽联两副:“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通过这些能看出毛主席对母亲的无限爱戴和眷恋,也只有文七妹这种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勤劳俭朴的高尚女子,才能培育出毛主席这样的品格和思想。
母亲给了他同情穷人的善良性格,也成为他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虽然她是那样平凡和普通,但却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