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张云逸给儿子张光东写信,开口称同志,
TUhjnbcbe - 2023/8/6 21:01:00

张云逸将*

前言

张云逸在诸多开国将*之中,资历是很老的,早在年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还曾参加过*花岗起义,担任革命*炸弹队队长。年4月27日*花岗起义时,由于清廷实力强大,起义*寡不敌众,张云逸弹药也全部用光,被迫奉令撤出战斗,因清廷搜捕严密,张云逸同几个战友躲在一处民居之中,一次偶然上街买菜打探消息,结果回去以后才发现,自己居住的地点已经暴露,战友大多被捕,张云逸因此而逃过一命。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后,张云逸还曾感慨:

“如果那时我不出去买菜,就将是‘*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张云逸将*与夫人韩碧

张云逸不仅仅是革命资历老,在我*建*建*的历史上同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建立授衔时,张云逸已经年过六旬,鉴于在过去革命历程中的重要贡献,张云逸虽然只是被授予大将*衔,却能享受元帅待遇。

由于参加革命较早,张云逸的子女多数都是出生在战乱年代,其中长女张琼出生于年,长子张远之,年出生在广州,次子张光东年出生,虽然是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可张云逸夫妇对这个儿子从不溺爱,而是鼓励教育子女,不要躺在父母的功劳上吃老本,即便是时隔多年之后,张光东对此印象依然十分深刻。

艰难的爱情

张云逸参加革命之前,家里已经为他娶妻王氏,王氏后来育有一女,即长女张琼。

王氏是一个接受过传统家庭教育出身的女性,由于张云逸常年不在家,王氏只给张云逸生了一个女儿,因此内心十分愧疚,后来因缘际会之下,王氏在一家经常光顾的理发店看到了一位身材高挑的女性,名叫韩碧。一问之下才知道她是海南老乡,是逃难到的广州,两人一见如故,王氏因为没有生下男丁,因此提出希望韩碧能够嫁给张云逸做二房,为张家传宗接代。

张云逸与罗炳辉等在新四*江北指挥部

虽然韩碧本身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可事实上没有经受过多少教育,加上王氏一力撮合,韩碧最终答应下来,但这件事儿前后是瞒着张云逸的,当时张云逸积极投身革命,尚在广州揭阳县当县长,因此与韩碧成婚这件事儿一直到他回家以后才知道。张云逸一开始并不同意这门婚事,甚至几次要把韩碧赶走,在王氏苦苦哀求之下,张云逸这才答应,韩碧嫁给张云逸以后,没两年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儿,可这个孩子最终还是夭折了,让韩碧的心里十分难受。

年10月张云逸任国民革命*第二方面*第25师参谋长,算是位高权重,面对国民*反动派掀起的反革命浪潮,张云逸毅然决然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并积极策动在25师的部下参加南昌起义。后来又接受*组织安排继续留在第4*之中,并跟随张发奎回到了广州。脱离第四*以后,张云逸经由香港回到上海,与*组织恢复了联系,年年初被派往广西领导百色起义,被批准回家探望,而韩碧也在这一期间,为张云逸生下了长子张远之。

鲁南战役

由于是出生在旧社会,张远之幼年时就历经苦难,由于父亲积极投身革命,基本上是不在家,在王氏与母亲韩碧的照料下逐渐长大成人,抗战时期日*飞机轰炸广州,王氏不慎中弹身亡,为了抚养张远之,韩碧不得不回到理发店谋生。一直到年韩碧才打听到了张云逸的下落,这一年9月韩碧带着张远之赶到了新四**部,但这时候张云逸不在新四**部,而是前往江北组建了江北指挥部,几经辗转韩碧这才见到了十多年未见的丈夫。

有道是患难见真情,张云逸和韩碧之间虽然聚少离多,但彼此之间感情十分真挚,年儿子张光东的出身,更是带给了这个家庭难言的幸福,毕竟张云逸这一年已经五十多岁,为了中国革命,张云逸一家欢聚的快乐时光实在是太少了。

张云逸夫人韩碧与女儿远明

由于战争年代疾病的原因,张云逸建国以后即赶赴苏联治疗,到年以后,相继辞去了*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张云逸的身体虽然日渐好转,但夫人韩碧的情况却有了恶化的趋势,因为抗战时期遗留的问题,韩碧的精神状况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由于精神状况时好时坏,当时就有周围人建议,这种疾病不容易用药物控制,医院去治疗,这样也能缓解家里的负担。

可张云逸却拒绝了这个建议,想到了韩碧的病症,张云逸流着泪说了这样一句话:

“韩碧尽管很早就嫁给了我,但她和我长期分别,受苦受累受尽折磨,没过几天舒心日子,她当过乞丐,当过童工,还长期到理发店打工。后来参加了新四*,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忠诚厚道,干工作特别认真。我没有照顾好她,眼下,如果送她去精神病院,离开了我,离开了孩子,她会失去亲人的温暖,这反而会加重她的病情,我一定不让她去。”

张光东:履历表不准填父亲的名字

张云逸的子女中,建国后大多数都已经成年,张远之年到新四**部以后,被安排到新四*教导队学习,年仅11岁的张远之就穿上了*装,成为新四*的一名普通战士,后来跟随三野渡江南下参加解放战争,还在广西日报做过记者,并担任过国家核工业部四局副局长。

相比之下,张光东的年龄就要小很多,出生于年的他到新中国成立也不过只有3岁,因为张云逸夫妇聚少离多,直至五十多岁才有这样一个儿子。

张云逸与少先队员时期的张光东

作为家里的老小,张光东很自然地应该享受更多家庭的宠爱,更为关键的是,张光东自出生以后,大多数都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和平岁月,对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对于他们曾经经历过的辛酸,可能没有办法去很好的理解。

不过对于这个儿子,宠爱是一个方面,但教育又是另外一个方面。

张光东从小就听父亲讲过去革命的经历,不过语气却十分平淡,张云逸并不过分在子女面前吹捧自己的功绩,反倒是对自己当年参加*花岗起义,意外逃过一命而津津乐道,认为这是他一生的荣耀,而且比较幸运的是,张云逸虽然历经多次战争,却从来没有受伤过,这份传奇的经历,也让张云逸有了“福将”的绰号。

“攻打两广总督府,他是冲在前头的,但也没受什么伤。”即便是时隔多年,张光东仍然能够回忆起,父亲张云逸在讲述*花岗起义时的点点滴滴。

20世纪60年代张云逸与孙子辈儿孩子

张光东谈到自己的父亲时,曾提到张云逸很少去讲述当年革命时期的具体细节,让张光东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张云逸谈到了过草地的时候,因为生病从马上摔了下来,最后是靠拽着马尾巴才坚持走出来的。

除了父亲讲述的这些革命经历外,张光东印象深刻的就只剩下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

年秋,张光东考中学填考生登记表,就父母一栏怎样填写还专门请教了张云逸,结果张云逸回头说了一句:“只准填你妈妈的名字,不准你在学校说出我的名字”,张光东问:如果老师和同学问起来你爸爸是干什么的,我该怎么回答。

张云逸幽默的回答道:“你就说你爸失踪了.......”

据张光东回忆,自打上学开始,从小学到高中,履历表父亲这一栏永远都是空的,张云逸不准张光东在这一栏填写自己的名字,只准写母亲的名字。

年10月张云逸夫妇与次子张光东以及长子张远之夫妇

张光东一开始很不能理解这个举动,到年张光东考入哈*工以后,曾忍不住问了父亲一句:“人家都填父亲,为什么我不填父亲?”

张云逸回答:“母亲也是家长,没有什么问题。”

张光东急了,又说了一句:“人家问我父亲呢,那我怎么办?”

“那你说你父亲出差了,不在这儿,不经常在北京。”

后来张光东理解了父亲含义,他是不希望自己搞特殊化。

张云逸在很多的时候,都尽量避免因自己的身份带给儿子的影响,张光东后来提到了一件事儿,当年全家人从山东来到北京之后,有些老同志曾建议父亲把孩子送到条件更好的八一小学念书,当年三野的老战友张鼎丞也劝说张云逸:“还是让光东到八一小学吧,那里多是干部子女,条件又好一些”,张云逸却言辞拒绝:“附近就有北池子小学,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让光东多交一些劳动人民子弟的朋友,增加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这对他成长大有好处!“

张云逸大将纪念馆

在海南文昌市张云逸大将纪念馆中,还陈列着一封张云逸写给张光东的一封信:

“在西园得你来信知已安抵学校,第二天要赴绥化县宝山公社新立大队参加‘四清’运动,很好。这是你第一次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得到思想锤炼的好机会,了解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与尖锐性,了解农民过去受地主阶级压迫的残酷情况,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反动派残杀的痛苦,同时知道农民要求革命的迫切心情,这会引起你对农民的同情,站在农民方面,热情地为他们服务……”

“从小就没有感到有什么特殊的,人家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张光东如此评价自己幼年时候的生活。

不过张云逸很喜欢张光东带同学来家里,不过提到这件事儿,张光东还想起来,早年间一个中学同学曾去他家里玩儿,时隔多年之后,在一次聚会上,这个同学告诉他,当年去他家玩儿的时候,他的父亲(张云逸)就曾特别地告诉他“别看我这儿房子挺大,东西这么多,但这些都是公家的,不是我的。”

从“吾儿”到“同志”

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文建路51号,是张云逸大将纪念馆的所在地。

在纪念馆中,陈列着两封特殊的信件,是张云逸给上哈*工的张光东的两封信。而两封信前后的称谓也不同,头一份写的时间比较靠前,上面对张光东的称呼是“光东吾儿”,而后一封信上的称呼则是“亲爱的光东同志”。

张云逸写给张光东的回信

张光东自幼学习成绩就很出众,不过也因为出生在*人家庭,张光东立志要做一个*人,对此张云逸的看法是,不干预自己儿子的选择。

张光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第四中学,这所中学当时开设了两门外语课,一门是英语,一门是俄语。

由于苏联关系的影响,学校的学生们都热衷于学习俄语,甚至还掀起了一股学习俄语的热潮,张光东也想学俄语,可后来分班的时候,却被调剂到了英语班。回到家里以后,张光东向自己的父亲提出了要求,希望父亲能出面将自己分到俄语班。

对此张云逸的回答是:“你的事儿我不管,好男儿自己闯天下。”

张光东虽然心里有怨言,可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向父亲提过要求,按他的话来说,仿佛在这一瞬间自己成熟了。张光东后来又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北师大附中。

年夏天张云逸大将全家福

年张光东考上了哈*工导弹工程系。

也因为对儿子的思念,两人之间书信往来从来不曾中断过,张云逸对自己儿子能考上哈*工十分高兴,却并没有展开长篇的说教,而是鼓励自己的儿子要当一个好兵。考上哈*工以后,学校就会发被褥、包袱皮等等,却没有发枕头,母亲韩碧心疼儿子,后来专门买了一个小枕头放在背包里,被张云逸检查的时候发现拿了出来,并告诫道:当兵的人没有带枕头的,都是把换洗的衣服放在枕套里当枕头。张云逸耐心的教自己儿子打背包,并按照*人的方式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

张光东在哈*工学习期间光荣入*,后来偶然的一次收到了父亲的来信,看到信上的称谓,也是大吃一惊,父亲原来信上的称呼是“光东吾儿”,这封信上却这些“亲爱的光东同志”,难道父亲是不认他这个儿子了?

年张云逸在山东接见参加*事比武的民兵

后来张光东专门询问父亲为何叫自己“同志”,张云逸笑了笑说道:“你现在是共产*员了,我们都是*员,*内平等,就是同志了!”

也就是这句话让张光东永远地记在心里,一辈子也没有忘。

张光东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了四川山区工作,一呆就是四年,直至年才被调回北京工作。其实以张云逸当时的身份地位,是可以要求将儿子分配到近一些的地方,以便于陪伴在身边的,但张云逸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反而在临别之际勉励儿子:“好啊,你就在那里好好干吧,要守纪律,要保守秘密。”

年10月张云逸与夫人韩碧送长孙张晓龙参*

年张光东回到北京,张云逸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大好,毕竟已经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张光东到北京医院看望他的时候,望着这个儿子清瘦的脸庞,张云逸嗫嚅着半天说了一句话:“你能回来吗?”

就这一句话,让张光东差点哭出来,那个时候张云逸病已经很重,几乎说不出话来,也无法与他进行交流,直到后来张光东还是不断的埋怨自己,父亲在世的时候,没有同他好好的谈过心。

张光东

其实也可以看出来,张云逸对自己子女的教育虽然很严格,但也并非是冷酷无情,相反他对自己的这个小儿子十分惦念,只是在内心的最深处,他仍然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未来能够独立自主的闯出来,而不是依靠他这位老父亲。

八十年代初,国家*队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批复合型人才,需要选拔一些技术人员充实到部队去担任指挥员,张光东也被选在内。后来到*事学院以后,张光东才发现,参加的几乎都是当年哈*工毕业生,即便是从未在基层部队工作过,但自幼接受过家庭*事教育的熏陶,张光东在*事素养方面的天赋很高,几乎是不亚于原来部队选拔上来的学员,这也令当时学校的教员感到不可思议。张光东后来始终在部队工作,后任石家庄陆*指挥学院副院长,并被授予少将*衔。

张光东

其实张光东后来称,父亲其实很少给他讲述自己革命年代的经历,也从来都不表自己的功劳,所以对父亲的了解并不深。只是后来父亲去世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多方了解,才知道父亲为革命干过很多工作,现在再去回顾,看他做过的那些事情和经历过的大风大浪,才真正觉得他是一个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云逸给儿子张光东写信,开口称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