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吴禄贞刘静庵,以及那些武昌起义成功背后
TUhjnbcbe - 2023/7/1 20:26:00

长久以来,提到辛亥革命,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孙中山和武昌起义,但其实孙中山和武昌起义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这是为什么?从年广州起义开始,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以及其它革命团体先后发动过十几次起义,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为何最后反而是他意料之外的武昌起义带来了革命的成功?

武昌起义爆发之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丹佛向华侨宣传革命,筹集资金,但他筹集的资金却并不是给这次起义用的。对于武昌起义,他既不曾参与策划,也不曾参与组织,更不曾抱以希望,仅仅只是在起义爆发前,他曾收到*兴从香港发来的电报,了解到驻扎在武昌的湖北新*将有举动。起义成功后的第三天,他在去饭店就餐的途中买了一份报纸,这才得知武昌起义成功,武汉三镇光复,中华民国**府鄂*都督府成立,心里是三分麻木,七分意外。

三分麻木,是因为从年广州起义开始,他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以及其它革命团体先后发动过十几次起义,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就在武昌起义之前一年多的时间里,同盟会在广州就先后发动了广州新*起义和*花岗起义,均遭失败,同盟会精英损失惨重。武昌起义到底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又是昙花一现?国内的革命形势到底会如何变化与发展?其实他心里也不清楚。因此,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暂不回国,而是留在国外为未来的新*府争取国际支持。当然,从后来的结果来看,他实际上也并未争取到多大的支持。

那么,当时他心中是否存在一种想法,就是留在国外先观望一下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呢?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受武昌起义成功的影响,仅仅2个多月,全国已有14个省市宣布脱离满清*府独立,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而此时很多革命*人都并不知道孙中山究竟在哪里。就连时任南方革命*全权代表,负责和北方袁世凯谈判的伍廷芳也不知道,当时他对澳大利亚记者说“孙逸仙这位老兄究竟在哪里,他说他发动了这场革命,如果是,那么他在哪里?”。

七分意外,是因为在武昌起义之前,虽然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了解到了一些情况,但他并不看好这次起义能够成功。

他有他的理由。

武汉位于华中腹地,起义后很容易遭到清*四面合围,难以持久斗争,远不如广州背靠大海,既容易从海上得到来自境外的革命支援,又远离满清统治中心,更容易站稳脚跟;内地风气相对落后,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如广东这种开放较早,接受西方思想较早的沿海地区,这也是他一直把革命重心放在华南的原因;湖北地区的革命团体不是他直接领导的同盟会,而是和同盟会关系并不密切的文学社以及部分与他有分歧的前同盟会会员成立的共进会,不算革命正统,领导力和号召力不强,得不到广泛的尤其是国际的支援。

他的这些理由似乎每条都能成立,同他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他们都没料到,一群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克服了一切困难,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引领中国迈向了共和之路。

武昌起义的成功首先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吴禄贞。

吴禄贞

吴禄贞,湖北云梦人,曾加入张之洞组建的湖北新*,颇受张之洞器重,因而被点选到湖北武备学堂和日本陆*士官学校学习,是我国留日第一期士官生。在留日学习期间,成绩突出、志趣不凡的吴禄贞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了兴中会,并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活动。年,20岁的吴禄贞在暑假期间秘密潜回国内,领导了大通起义,展现了卓越的*事才能和组织才能。由于革命形势尚不成熟,起义失败,他又回到日本继续求学,而校方毫不知情。别人过暑假或学习、或玩乐、或去社会上历练,而他过暑假则是领导了一次反清起义,这样的人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年,张之洞通过调查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致函日本陆*士官学校,要求校方驱逐他。但由于吴禄贞是不可多得的优等生,在校方的劝说下,爱惜才干的张之洞最终网开一面,让吴禄贞改过自新,完成学业,报效国家。年,吴禄贞学成归国,张之洞因为其之前领导大通起义一事将其扣押审问,结果反被吴禄贞以明治维新为例所讲述的一番革命道理所折服。经过反复斟酌,重视人才的张之洞任命兼资文武的吴禄贞为湖北新*教官,这真是一段传奇的经历。如约归至张之洞的麾下而不逃,足见其襟怀坦荡;不惧生死而力劝张之洞以用其才,足见其胆识过人。

吴禄贞在湖北*界和学界具有较高威信,他经常利用职务之便在*队和学堂中从事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不得不说,张之洞真乃大清的掘墓人。大通起义的失败,让吴禄贞深刻感受到了掌握*队的重要性,他不但自己在湖北新*中开展革命工作,同时还动员和安排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加入新*,这些知识分子后来大多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吴禄贞与他们一起做新*士兵和低级*官的思想工作,将他们作为策反的主要对象,从底层动摇满清*府的统治根基。这种变敌对力量为革命力量的战略,是武昌起义的火种。

年,吴禄贞奉调北京,离开之前,他对湖北的革命同志留下了重要的箴言:“埋头苦干,不可浮躁,必须和各省同志,取一致行动。”这几句话后来被湖北革命*人认真牢记和贯彻执行,武昌起义的成功同他们踏实、包容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

可以说,吴禄贞是湖北地区革命活动的重要开创者,也因此在武昌起义成功后,他被视为最适合回来领导革命之人。他的人格、意志、学识与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都超过当时的同辈,原本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惜在武昌起义后不久,身为北洋陆*第六镇统制(原统制为段祺瑞)的他,正在策划率兵攻入北京推翻满清*府之时,惨遭暗杀。英雄扼腕,空留遗憾。暗杀他的人,究竟是保皇*的鹰犬,还是袁世凯的爪牙,至今仍是个谜。

吴禄贞北上之后,湖北革命*人深感建立革命组织的重要性,先后建立了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后来大名鼎鼎的宋教仁,就是科学补习所的创建者之一,并曾担任文书),依托这两个组织在湖北新*中宣传革命,积蓄力量。而这当中,又以日知会所起的作用更大。

在美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的掩护下,日知会秘密印刷革命刊物,向*队、学校及社会各界秘密散发。此时湖北地区的革命工作在全国具有独特的开创性,一方面秘密争取对*队的掌握,另一方面秘密集结社会力量,争取民众的支持,这也是武昌起义后,起义*能在民众支持下与前来镇压的清*形成对峙抗衡局面的根本原因。而此前同盟会领导的广州新*起义之所以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发动了策反的*队,而未同时做好发动民众的工作。如果说吴禄贞开启了湖北革命的火种,那么日知会就是湖北革命的源泉。

而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这两个组织都离不开一个人——刘静庵。

刘静庵

刘静庵,湖北潜江人,吴禄贞担任湖北新*教官期间介绍他入伍,曾担任黎元洪的文案,而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革命*权领导人。刘静庵先是参加了科学补习所,后来又组织创建了日知会,被推举为总干事,领导革命同志,联络社会各界,开展革命活动。此外他还主持筹办了“江汉公学”、“东游预备科”、“明新公学”,对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教育,这是在吴禄贞开创的革命事业上的一个进步。发展革命力量不再局限于*界和学界,而是向普罗大众敞开怀抱,这其中就包括后来中国共产*重要的领导人董必武。

年,由于叛徒告密,日知会被满清*府破坏,一批骨干力量被捕入狱,刘静庵备受酷刑。他被差役用竹鞭抽打光着的脊梁,骨头被打得暴露在外,眼脸青肿,但仍高昂头颅,骂声不绝,当时被誉为“铁汉”。在狱中,刘静庵仍然利用机会,联络旧友以铁血*名义组织教育同志,尽力团结难友,连狱卒也争取为友。其人格魅力之高尚,革命意志之坚定,不愧为中华奇男子。经历了5年的酷刑折磨,在武昌起义前夕,36岁的刘静庵病逝于狱中。

日知会遭到破坏后,幸存的革命*人继承刘静庵等先烈的遗志,又陆续建立了文学社和共进会两大革命团体,这也是后来直接促成武昌起义成功的两大团体。他们继续在湖北新*和社会各界中发展革命力量,并与同盟会及外省其它革命团体积极联络,进行合作。

文学社是由日知会演变而来,期间曾用名群治学社、振武学社,主要负责人是蒋翊武。文学社总机关设在武昌,同时设立了阳夏支部以领导汉阳、汉口的社务。在过江尚不便利的当时,设立阳夏支部无疑是个重要的举措,这也为武昌起义后两天内,陆续光复汉阳、汉口奠定了基础。而共进会则是在年由一群认为应当重视长江流域起义,而不应当将革命仅仅局限于华南一带的同盟会会员成立于日本东京,后将组织核心迁至武汉。主要负责人刘公曾是同盟会元老,也是武昌起义革命资金主要的筹集者(武昌起义并未得到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给予资金支援),另一负责人孙武曾是日知会成员。

蒋翊武

刘公

孙武

到年3月,湖北新*各(团)各营均已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而共进会则主要集中于新*第八镇(师)第16协(旅)第32标发展会员。文学社和共进会都在新*中发展组织,为避免分散力量,实行联合就是大势所趋。而实现这一联合,除了这两个团体的领导人深明大义,还有一个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同盟会中部总会。

年6月,在多次起义失败后,由于*治主张和革命策略的分歧,同盟会内部实质已经分裂,宋教仁等人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彻底否定了孙中山在两广沿海地区零敲碎打的自杀式会*策略。

宋教仁

宋教仁,湖南常德人,作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灵*人物,他领导革命*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革命重心,加强与各革命团体的联系与联合。正是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协调下,年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实现了合并,统一使用武昌革命*人的名义,同心协力,争取胜利,为武昌起义理顺了最后的环节。

武昌起义的原定日期为年10月16日,但在10月9日这天发生了意外。这天,革命*人正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检验炸药,不慎爆炸起火,起义领导人之一,原定的参谋长孙武负伤住院。爆炸惊动了俄国巡捕,他们旋即赶来搜走了起义人员名册,并移交给湖广总督衙门。随后,清警包围了设在武昌小朝街85号的起义*事指挥机关,起义领导人之一,原定的*事总指挥蒋翊武侥幸逃脱。革命力量一时群龙无首。

满清*警在武昌城内捕杀革命志士,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人慷慨就义。在这危急时刻,湖北新*各营中的革命*人自行联络,10月10日晚间于武昌城内外同时发难,开始了武昌起义的壮举。湖北革命*人能在意外受挫的情况下,行动一致,成功发动起义,这与他们坚韧不拔,长期耕耘湖北新*,造就成熟的起义条件密不可分。

革命*人在新*中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各标、各营、各队(连)都有革命*的代表,实行单线联系。他们甘冒风险,不计较生活条件与个人得失,长期扎根*队基层,为争取广大士兵拥护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革命*人在新*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启发士兵和下层*官的民族情绪和反清思想。一些颇具影响的革命书刊,如《革命*》、《警世钟》、《*帝*》、《湖北学生界》等,成为士兵喜爱的读物,热情激昂的救亡歌曲,在*营中也广为传唱。长期深入的宣传教育,唤起了广大士兵的觉悟,也影响到了社会各阶层民众。

湖北革命*人埋头苦干的精神,换来了革命力量在湖北新*中的大发展。到武昌起义前夕,新*中的革命*人已达5千人左右,占到了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未参加革命团体的士兵也多数同情革命,真正站在满清封建王朝一边与革命为敌的不过1千来人。起义爆发之后,湖北新*可以成建制地转入颠覆满清*府的战斗,这是武昌起义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湖北革命*人对社会群众的长期宣传教育也是保障武昌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武昌起义当晚,为协助起义*攻打湖广总督衙门,附近的群众主动点燃自己的房屋为起义*炮兵照明目标。武昌起义成功后,面对满清*府调集以北洋陆*为主力的部队南下镇压,武汉青年踊跃参加民*,英勇奋战,广大百姓积极支援,为民*提供后勤保障,铁路工人主动配合,为清*南下制造障碍。

正是因为有了武汉民众有力的支援,起义*才能同清*鏖战数月。虽然失守汉口、汉阳,但也令清*付出重大代价,从而可以凭借坚城武昌与清*形成对峙,给其它省份的革命同志以信心,争取到14个省市宣布脱离满清*府而独立的大好局面。否则,一旦武汉的革命之火被满清*府迅速扑灭,处于观望中的其它省份的革命同志也不敢贸然举事给予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兵民结合是胜利之本,这一点在武昌起义中就得到了验证。而武昌起义直接将华中腹地变成了同满清*府生死决战的前线,这对其它省份带来的示范和鼓舞作用,也远比在广州起义的效果要大。

武汉能够成为首义之城,这份荣耀绝非来自偶然,而是来自湖北革命*人十年磨一剑,埋头苦干,厚积薄发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程上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禄贞刘静庵,以及那些武昌起义成功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