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考历史复习辛亥革命,认识辛亥革命的
TUhjnbcbe - 2023/6/28 19:24:00
规范化治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379.html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载入史册,虽然革命最后失败了,但它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吧!

第一部分:学法指导

第二部分:知识结构

第三部分:课文解读

一、武昌起义

(一).背景:

1.原因

1).《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和清*府的腐败使两大矛盾汇流,中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根本)

2).清*府调湖北新*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直接)

2.条件

1).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经济、阶级基础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的建立——组织基础

4).资产阶级革命*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花岗起义最为壮烈。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实践基础

(二).爆发:年10月10日

武昌新*起义——武汉三镇光复——全国各地响应

二、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中华民国成立: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目的: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⑵内容:在课文概括要点

⑶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南北议和举荐袁世凯清帝退位让位袁世凯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及精神:

意义:提示

1.性质:

2.中国(功绩):

3.对世界的影响:

4.精神:舍身为国的高尚品质;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等。所有精神的本质是爱国主义,这也成为促进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2、拓展:

从不同的史观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突破提示: 探究分析法

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从不同的史观进行分析。从其革命的性质来认识革命史观的意义,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推动来分析现代化史观的意义,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来认识社会史观层面的意义。

突破归纳

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提示

1.从革命史观看

2.从现代化史观看(重点)

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1)*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

4.从文明史观看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清*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年)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阀,尤在推倒*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北上宣言》(年)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1)角度:*治意义(或民主*治)。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盛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注意:全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3)变化: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孙中山个人思想的转变。第(1)问,“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说明这是从*治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2)问,注意材料二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影响。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帝国主义者已勾结*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分析得出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因素。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历史复习辛亥革命,认识辛亥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