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南昌实践
TUhjnbcbe - 2023/5/27 21:15:00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676731857748987&wfr=spider&for=pc

 “微笑天使”江豚时隔40余年再现赣江扬子洲水域;“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现身*山湖;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在鄱阳湖越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胸鹀亮相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南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频频“亮相”。


  生态资源既要“护”,也需“育”。南昌,依山傍水,拥有森林、草地、湿地、沙漠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孕育出丰富的物种。南昌正在通过扎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描绘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完善体制机制筑牢保护根基


  眼下正值候鸟南迁越冬时节。11月9日,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心工作人员通过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发现余只“省鸟”白鹤、余只小天鹅在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白鹤保护小区栖息,这表明大批珍稀候鸟已陆续抵达鄱阳湖越冬。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越冬候鸟将飞抵鄱阳湖。


  作为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鄱阳湖每年约有70万只候鸟越冬,其中包括全球98%以上的白鹤、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等珍稀候鸟。


  今年,鄱阳湖遭遇持续干旱。为了保护亩白鹤保护小区的水源,在旱情早期,南昌提前做好准备将水蓄满。到9月中旬干旱中期时,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南昌又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护小区内增加三口电机井,以地下水来保障候鸟“食堂”藕塘的正常灌溉用水。


  焕然一新的白鹤保护小区仅是南昌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一个缩影。


  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


  “许多‘江豚家庭’经常出现在赣江扬子洲段,说明这里的水质和环境很好。”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自然教育与志愿者委员会主任余会功告诉记者,扬子洲频现江豚戏水场景,得益于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长江江豚的保护行动当中。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近年来,南昌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出台了《鄱阳湖南昌湖区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于年启动了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工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日常监管。


  摸清生物“家底”提供决策支撑


  今年7月,南昌启动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这是南昌首次在全市进行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分县区、分批次开展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的野外调查。为减少人类近距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此次调查除了采用常规调查方法外,还安排了台红外摄像机并引入无人机+热成像技术,为区域内的野生动物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等提供参考数据。


  近年来,南昌正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系统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为区域或本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昌大学等单位,近期公布了省内主要河湖水生生物调查结果。调查共发现着生藻类种(含变种)、浮游动植物种(含变种)、大型栖息生物种等共计种水生生物物种,系统构建了水生生物多样性群落谱系和基于ArcGIS数据汇编数据库,并建立了重点河湖的敏感种、耐污种、入侵种等名录。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物安全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有巴西龟、鳄龟、福寿螺、加拿大一枝*花等。”南昌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曾卫东说,相关部门正在开展外来物种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南昌市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情况,为科学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提供基础支撑。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南昌始终从全局角度出发寻求治理路径,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真正实现山水相连、花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各方参与的“保护网”


  11月11日凌晨,在瑞士日内瓦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分会场上,《湿地公约》秘书处向南昌市颁发了“国际湿地城市”证书。


  同一时刻,拥有大面积自然水域和天然林地的艾溪湖湿地公园,鹤类、天鹅类、大雁类等十余个品种、上千只候鸟在这里驻足。“城市不仅属于人类,也应该留有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艾溪湖湿地公园候鸟保护中心主任邹进莲说。


  保护湿地,南昌一直在行动——多年来,南昌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湿地与候鸟保护不分开,全力推进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并依托象湖、艾溪湖、九龙湖等城市内的湖泊河流,建立了多个集市民休闲游憩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水体、湿地公园。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魅力,正在南昌不断彰显。


  今年10月初,摄影爱好者在红谷滩区乌沙河凤凰洲段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胸鹀;月底,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期鸟类同步调查与监测工作中,在上北甲湖和下北甲湖分别发现1只卷羽鹈鹕和6只麋鹿……一个又一个惊喜背后,是南昌市按照国家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部署,扎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为催生孕育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条件。


  去年以来,江豚、白鹭给南昌市水域生态修复工作打出了高分;赣江南昌段江豚腾跃而起;冬日湾里岭秀湖市民公园白鹭翩翩起舞;东湖区扬子洲赣江畔江鸥盘旋飞翔……各类野生动物在南昌“海陆空”全方位出现,标志着南昌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2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湿地公园,天然水域及湿地面积约为12.6万公顷,天然水域及湿地率达17.5%。


  走出生态产业链发展之路


  被誉为南昌“后花园”的梅岭,静静矗立在城区西部。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良好,水网、河道、水塘、潭池、森林等构成独特的生态景观。


  得益于*府主导全民行动的保护,南昌市生物多样性“家底”不断丰富。“这几年,我们在梅岭发现了云豹、赤狐、白尾鹞、红隼等种珍稀野生动物。”湾里管理局农林办副主任殷立新告诉说。


  围绕生物多样性主题,南昌一些地方也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径。


  同样在湾里管理局,水静河清,屋舍俨然,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串联起村街屋巷,一个个分类垃圾箱摆放井然,一户户庭院窗明几净,如今的招贤镇东源村脱胎换骨,实现了从“贫困村”向“脱贫村”再向“旅游村”的华丽转身;梅岭镇妙泉村、罗亭镇红源村、太平镇南源村如今也已是一派新时代农村风貌……农村人居环境的转变,不仅让湾里的乡村美了,也让村民借生态环境之美,走上了产业发展的小康之路。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湾里管理局共接待游客.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为.41万元。新建成磨盘山森林公园及AI乐道、梅岭时光亲子乐园、保利水上乐园、保利半山壹号体育运动中心等一大批“网红打卡点”,形成了运动游、康养游、亲子游、研学游等多元化旅游产业版图。


  随着生物资源的不断挖掘,在南昌,生物多样性保护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相结合,不断放大生态文明新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最靓丽的名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最华美的乐章。


  “我们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路径,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为重点,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探索建立各行业主管部门各自具体负责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南昌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负责人何健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南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