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飒飒,鸿雁南飞,此时菊花凌霜而来,从容绽放,做了一季的韶华之主。菊花,又叫*花、九花,素有“花中隐士”“花中君子”之称,深得文人墨客喜爱。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赞菊之高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菊为伴,安贫乐道;杜甫用“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描写其不与群芳争艳的傲然。寒露时节,民间多有菊展,观者众多,呈一派欢乐景象。今天我们来分享一首与寒露有关的古诗,了解寒露的习俗,品秋意之浓,赏秋天之美!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译文
萧瑟稀疏的梧桐树叶上,悬挂着刚刚升起的月亮。
露水泛出闪亮的光茫,闪亮的光线装扮了这朴素的寒夜。
秋风摇动树叶像摇摇欲坠的白玉令人愁怅,枝干上微微挂着露珠。
这寒冷的气温让人怀疑是不是秋天已经过去,细小的声音都能在这夜里被人察觉。
月光流遍空气中,被露水湿润的东西都能很容易被看见。
不厌烦的看着外面的景色可以让我抛开的疲倦,将这美好的景色都聚在一起更是难能可贵的。
作品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戴察的一首寒露诗,以其细腻的情思,将观赏月下露珠的过程写得情意绵绵,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光阴的珍惜。
戴察,字彦衷,苏州人。这应该也是一位只知道写诗,不知道生计的书生,是无数贫苦文人的一个缩影。
首句,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是说,萧瑟稀疏的梧桐树叶上,白色月光照着露珠刚好圆圆的。一个“初”字,道出了露珠刚生美好的样子,也说明了此时已到寒露时节。
二句,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是说,圆润明丽的水滴声,清辉的月光满满的,这样的月光给素朴的寒夜涂上色彩。原本素朴的夜景,在诗人眼中却是那样的色彩斑斓,令人心旷神怡。
这一句诗人从听觉,视觉、触觉三个角度,对于寒露之夜进行了深情描绘。
三句,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是说,秋风摇动,担心像玉一样的露珠会坠落,枝干摇动可惜露珠已经凋落干净。
一个“愁”字,表明了诗人对于露珠坠落的担忧;一个“惜”字,表明了诗人对于露珠的喜爱。
“风摇”与“枝动”代表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漂泊无依,但这并不能阻挡诗人对于美好的追求。这里面有一个迎难而上的理想主义情怀。
四句,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是说,气温寒冷,让人怀疑这还是秋天的夜晚吗?声音微小,感觉到夜已将尽。
一个“冷”字,点出了寒露季节的特性。此时,已经不是中秋时节的“凉”了,而是一个“冷”了。因为冷,所以万物寂静,才能听到细微的声音。也因为夜已深,所以天气才会更冷,声音才会更小。此句和上句对仗非常工整,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六句,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是说,凝视空中,月光将要流遍,滋润万物,露水值得深情凝望。
这句是从仰望、俯视的角度描写月下露珠的。
仰望天空是一轮明月,流光溢彩;俯视大地是露珠润物,深情一片。
多么静谧的时光,多么难得的瞬间,诗人这一刻内心仿佛澄明透亮起来。
末句,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是说,不厌倦的窥视外景令我抛开疲倦,将要破晓,美景聚在一起就更难了。
这是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句话。诗人用了“莫厌”二字,意思是永远不会厌倦,即对寒露月夜的特别情意。恐怕以后,再难有这么好的心境,这么好的时光了。
诗人身处现实的困境之中,内心却怀着对于美好的不懈追求,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寒露时节,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灵,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美妙瞬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