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皮炎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十九)
本期我们将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刘伯温的《烧饼歌》,接上一期对话中的“残害中女四木鸡”。
六一人不识,山水倒相逢
“六一”为七,指戊戌第七君子——张荫桓。
张荫桓(公元~年),字樵野,广东南海县人,外交家,晚清重臣。清光绪十一年(公元年),因慈禧太后赏识,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授三品卿衔。后遭人弹议,外放直隶大名道。清光绪十二年(公元年)以四品京堂候补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建议清廷于马尼拉、古巴和旧金山设领事馆,得到采纳。侨居美国三年,处理华工被害赔偿事宜。回国后出任总理衙门大臣,兼户部侍郎,赏加尚书衔。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年),张荫桓代表清廷赴伦敦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庆典,并前往法、德、美、俄等国。康有为便是经他介绍给帝师翁同龢,才得到举荐,获光绪皇帝赏识。张荫桓多次出使外洋,深知西方富国强兵之道,支持变法,条陈新*,故深得光绪皇帝的欣赏和信赖。“戊戌变法”期间更是充当康有为等维新派与光绪皇帝的信使,与康有为往来频繁。慈禧太后对其可谓恨海难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训*,张荫桓与谭嗣同等人被逮捕,本应一同处斩。因多国列强干预,逃过一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称张荫桓“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将其流放*。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五月十五日,八国联*进犯北京遇阻。此后八国联*攻占天津大沽口炮台,清廷向各国宣战。六月十八日,天津沦陷,联*准备再次进犯北京。七月十六日,慈禧太后将对列强的怨气发泄到张荫桓身上,因憎恨其曾长期与列强打交道,支持维新派,参与变法。故下令在*戍所将其处死。他是唯一一位参与“戊戌变法”而被处死的清廷大臣。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年),英、美等国获悉张荫桓死讯,命驻华公使照会清廷,慈禧太后才为张荫桓平反,并恢复其官职。此前几乎无人知晓,平反后张荫桓的事迹才得以在民间流传,人们将他与“戊戌六君子”联系在一起,称其为“戊戌第七君子”。虽然与“戊戌六君子”同时被捕,免于一死,但最后终因参与变法,与“六君子”同样成为“百日维新”的殉难者。从此处便可看出,《烧饼歌》定是出自后人之手,编造时间不早于年。内容不过就是按过去的历史所编写的,绝非什么预言。
*龙早丧赤城中
“*龙”指光绪皇帝。“赤城”指瀛台。赤,泛指红色,引申为暗藏杀机。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位于中南海的小岛——瀛台。困于瀛台的光绪皇帝,不但被人监视,而且生活清苦。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光绪皇帝因重病卧床,最终于瀛台驾崩,年仅38岁。在位34年间,光绪皇帝始终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谨小慎微,时时提防。被囚于瀛台之时,或许已经是杀机四伏。对于光绪皇帝的死,始终都有传闻是遭人*害。
猪羊鸡犬九家空
“猪”指公元年,辛亥年。
“羊”指公元年,丁未年。
“鸡”指公元年,己酉年。
“犬”指公元年,庚戌年。
这一句中提到了年-年,但是缺少了年,戊申猴年。之所以,去除了年,是因为上一句提到的光绪皇帝就是于这一年去世的。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猪应该排在犬(狗)的后面,但这一句将猪放到了最前面,有意突出猪年,也是年辛亥年。这一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拉开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推断出,以生肖代表年份为的就是突出反清起义。
年-年间发生了数百起反清起义,除年武昌起义外,还有*花岗起义、钦廉防城起义、浙皖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广安己酉起义、庚戌新*起义等等,涵盖了期间所有的年份。根据上海《东方杂志》的调查,年全国共发生起义起,年共发生起义起。在与清廷不断的抗争中,导致各地民生艰困,十室九空。如此突出年的辛亥革命,您大概能猜到《烧饼歌》真正的作者是谁了!
饥荒灾害皆并至
清末水灾、旱灾、蝗灾不断,加之各地起义,百姓民不聊生。清宣统元年(公元年)四、五月间,江南地区暴雨成灾。民间一度流传“宣统年间,水没廊檐,苦如*连,豆腐过年。”的民谣。同年夏,陕西子洲等地遭遇亢旱,百姓流离失所。宣统年间因战祸、灾害等频发,如“饿殍枕路,幽僻旷野,男女相食”,“乞丐盈门,尸骸载道。”等记载不绝于地方史志。
一似风登民物同
“一”某一个的意思,这里指大清国。“似”像,相像的意思。“登”登天,指死。这里指大清国灭亡。“民物”泛指人民、万物。
前面突出年辛亥革命,就是为了与这一句相呼应。“武昌起义”的成功,使得大清的统治危如累卵。民国建立后,宣统皇帝逊位,大清国灭亡。清朝的灭亡就像大风吹上了天一样,无影无踪,消失不见。推翻了封建帝制,国家主权便属于全体国民,这就是“民物同”。这一句虽然看似隐晦,实则简单易懂。用词隐晦却又要突出“辛亥革命”,刘伯温断然不会这样写,只有反清的革命*才会如此用笔。《烧饼歌》讲到这里,才真正开始尝到“烧饼”的“馅儿”。
连载中,下一期继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由百家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百家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