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923751069276084&wfr=spider&for=pc挣扎与反抗,大清最后的岁月
年9月7日,李鸿章签署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李鸿章为大清国背了一辈子的黑锅,而这一次,他却没有在条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下了一个肃字,他要以“肃毅伯”这个身份,签署这个条约。
因为国家落后,朝廷软弱,他连写自己的名字,都感觉到了羞耻。
中华天朝上国的光环,在这一刻被完全摘下,取而代之的是列强对中国的蔑视与鄙夷。
列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轰碎了清廷高傲的心。
清*府开始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只为追上洋人们的步伐。
虽然最后收效甚微,却也让这个停滞不前的国家,渐渐苏醒了起来。
光绪与慈禧去世之后,大清开始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希望可以借此挽救这个即将陨落的国家。
可封建帝制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又岂能轻易除去,哪怕组成了内阁,也不过是以满族为首的“皇族内阁”。
清廷依旧认为皇权为大,虽宪法以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宪法为蓝本,可依旧删去了宪法对皇权的限制。
张之洞在临终前,曾劝说载沣,建议他平衡社稷,安抚百姓,可得到的却是一句“不怕,有兵在”的亡国之言。
面对大清皇室的一意孤行,面对君主立宪的空有其表,许多人大感失望,甚至有人开始转向革命阵营。
然而,上层虽然顽固不化,可在民间,革命的力量却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民主的思潮也越发壮大。
因此,清廷与民间有志之士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尖锐。
孙中山被清*府通缉,流亡海外之际,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十六字纲领。
而以他为首的革命派们,也多次发动针对清*府的武装起义。
年4月,*兴率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历史上闻名的“*花岗起义”。
虽然最后依旧以失败告终,但却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让世人看到了革命派改变中国的决心。
可清*府,并没有把这小小的造反放到心上,他们不会想到,半年后的“武昌起义”正是这场“造反”的延续。
也正是“武昌起义”的爆发,让大清彻底宣告谢幕,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陨落与兴起,意外的武昌起义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许多大事件的发生,都与铁路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中东路事件”,比如“武昌起义”前的“四川保路运动”。
洋务运动时期,铁路承办权,由朝廷所有。
只不过当时国库空虚,没钱去修筑铁路,只能向西方列强借钱,并将铁路沿线的权益交与洋人。
庚子赔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为了与列强争夺铁路的修筑权,国人开始不向“洋人借款”,而是自己来修办铁路。
于是,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采用征集“民股”的办法,来筹集筑路资金。
可是,铁路民办化,缺少全国统筹,修路进程总是一拖再拖。
于是,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清*府要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这本是一件好事,国家修筑铁路,不知比民办迅速多少。
可盛宣怀不只收回铁路,连百姓募集的股银也想盘剥,他打算用这笔钱,去偿还四国银行的借款。
消息传出,川、鄂、湘、粤,立即炸开了锅,其中尤以四川最为激进。
面对四川人民的保路风潮,清*府态度强硬,开始血腥镇压,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至此,四川人民被彻底激怒。随后在革命*人的领导下,四川各地革命*一呼百应,聚众举义,反清斗争成燎原之势。
眼见四川局势糜烂,清*府急忙将湖北新*派往四川,进行镇压。
鄂*入川,造成了武昌的兵力空虚。武昌革命*人乘势而为,决定于10月中旬,发动起义。
其实,当时的革命*人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起义成功,众人都抱着“事成则卿,不成则烹”的想法。
可是,总有一些意外之事,会打破既定的计划。
10月9日,革命*人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试制炸药时不慎爆炸,众人虽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却在慌乱中,留了下来。
湖广总督闻听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人,并杀死三个示威者。
三人之死,让革命*人意识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月10日晚,起义*突然发动进攻,先攻占了楚望台*械库,后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完全将武昌控制下来。
随后几天,汉阳和汉口也相继光复,武汉三镇,宣布独立。
如果说“保路运动”是压倒清*府最后的稻草;那“武昌起义”便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武昌起义的成功,在清廷的预料之外,却在革命*人的情理之中。
若没有一系列的意外,不可能成就这场革命;若没有众人的热血无畏,也不会化腐朽为神奇。
革命者每一次起义都抱有必死的决心,他们早已把信仰立于生命之上,他们的目标从来只有一个,那就是用一腔孤勇,打碎这个旧的世界,去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正是因为如此,才造就了武昌起义的奇迹。
坚持与放弃,共和之路的选择
武汉的独立,让清廷震怒。
于是在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
清*府誓要将这次革命彻底扼杀,可袁世凯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他一心想要通过“实行君主立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想做“中国的俾斯麦”,他想靠着“招抚”革命*人,为自己添加*治筹码。
于是,袁世凯率*南下,却在汉阳力挫革命*后按兵不动,试图在南北之间斡旋,期望左右逢源。
而此时的孙中山虽在海外,却在为共和之路而努力着。
一面,他前往伦敦、巴黎,希望列强率先承认革命*府。
另一面,他通电袁世凯说:“谁为总统他都赞成,只求巩固国本,自己便功成身退,绝不留恋。”
他知道如今虽然南北僵持,可自己一方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比起来,能量太小了。
袁世凯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共和之路未来的走向,所以他只有以总统之权诱之,让袁世凯有所动摇。
之后孙中山抵达上海,并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随后,又致电袁世凯称:“总统之位虚位以待,早定大计。”
袁世凯确实犹豫了,他是想作“中国的俾斯麦”,但更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
他授权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清*府退位,立定共和*体。
清廷眼见大势已去,只能宣告退位,承认共和,而孙中山也信守承诺,推选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世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孙中山要把胜利果实让与袁世凯。
其实,孙中山一直清楚,自己这些革命*人,是以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为目的。
既然袁世凯能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自己又有何理由不让?
放弃但能成功,坚持却会失败,革命*人为共和而来,只能选择妥协退让。
孙中山从不是贪图权力之人,曾经拜访张之洞时的讲的“布衣傲王侯”,已然实现了,如今要做的便是巩固共和,光复中华。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孙中山一样为中华思量,袁世凯的野心开始随着权力的增大而增大。
他上任后,排除异己,刺杀宋教仁;废共和而称帝,将*坛变成一家堂。
他的反革命举措,让辛亥革命之后的计划,几乎破灭。
孙中山这一次,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于是力主武装讨袁,开启了“二次革命”的序幕。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它不仅没有为中国建立新的秩序,反而使得中国在北洋*阀的黑暗统治下,苦苦摸索。
可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形式的变革,都需要用时间来过渡。
革命可以一夜成功,但国家走向正轨,却需要经历无数的风雨与考验。
革命从没有失败一说,所有人的鲜血都不会白流,革命的思想,永远会被后人所铭记传承。
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崛起,便在“辛亥革命”。
自它开始,我们才有了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才有了光复中华的决心。
在它之后,这个国家再也没有了帝王将相,所有人都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孙中山先生的一句“振兴中华”,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激励着所有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千万革命*人用生命,用鲜血让所有国人意识到,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辛亥之灯火,照亮了民族的前路,使得民族意志如江河一般,滚滚向前。
民心所向,皆因此时;中华奋进,皆因此事。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金戈铁马,伟业千秋,如今回首辛亥革命百年,中华民族无愧于自己的荣光,更无愧于“共和”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