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人凤参与广州新军起义。当年起义总机关所在区域如今已成繁华街市。
谭人凤当年就是在这栋建筑里(今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索枪要求参加“决死队”。
谭人凤,今湖南隆回县人,因留有长须,人称谭胡子。46岁前,他在湖南力行反清活动。之后,与辛亥革命发源地广东结下不解之缘,并成为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和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
国防科技大学石芳勤教授评价谭人凤是“革命党的重要领导人”,中山大学历史系邱捷教授称其为“年纪最长的辛亥革命元勋”。翻阅谭人凤自传性质的著作《石叟牌词》,记者走进广州街头探寻他当年反清革命的遗迹旧事,这位辛亥功臣在南国的尘封壮举一一浮现眼前。
割须改装,奔赴南方反清战场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会长饶怀民介绍,年11月,因反清失败,46岁的谭人凤和两个儿子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日本东京,并面见孙中山和黄兴,父子仨一道加入同盟会。因为他年纪最大,孙中山、黄兴等都尊称他为先生。
年5月至年4月,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在广州、两广边界、云南,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谭人凤“每役必从”。
年12月,广西镇南关起义爆发,孙中山率黄兴、胡汉民亲临阵地指挥。谭人凤得到起义军占领镇南关的消息,立即把儿子的官费折抵百金,偕两位同仁前往参战。谭人凤回忆录记载,“至则已成往事矣。询问情由,系子弹缺乏。”当时的感受是“满腔希望,顿化烟云。”
饶怀民说,此时,黄兴正苦于子弹缺乏,因谭人凤与广西巡防营郭人漳有老交情,便托其前往郭处请求接济。郭认为革命军事失败,态度有变。谭人凤虚张兵多饷足的声势,又令郭回心转意,答应如数拨济枪弹,并约定交接地点。不料,谭人凤一行在镇南关因带有军用品而被查扣。郭人漳担心受牵连,立即杀害联络人,并悬赏捉拿谭人凤。
谭人凤最终脱离虎口,取道广州,转回香港。年5月,谭人凤从报上看到同盟会员黄明堂、王和顺起兵于云南河口,清军望风而溃的消息,情不自禁地割须改装再往,“至则又是烟消云散矣”。此时,谭人凤逐渐萌生僻壤荒区难成大事的焦虑,开始思考起义应从边界地区逐步转向城市、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策略。
奉黄兴令,襄助广州新军起义
因广州新军将伺机“举事”,黄兴从香港通知谭人凤赶赴广州襄助新军起义。据饶怀民考证,年2月,50岁的谭人凤从东京抵达广州,协助同盟会员赵声、倪映典等组织新军行动。
史载,同盟会原定年2月24日(农历元宵节)举行新军起义,并在广州豪贤街天官里寄园巷5号设立新军联络部,作为起义总机关。年5月20日下午,记者在广州市越秀区宣传部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刘辰引领下,实地寻访新军起义总机关,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历史踪迹。
“知不知道天官里在哪?”刘辰边走边用粤语询问街坊,众人一脸茫然。百年沧桑,别说新军起义总机关,就是新军起义一事也鲜有人知。曾经的革命暴风眼,如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连“广东陆军庚戌首义诸烈士墓”墓碑,也因城市建设而难觅踪影。
永恒的墓碑矗立在谭人凤的回忆录中。《石叟牌词》记载,年2月初,黄兴和谭人凤先后到达广州。2月5日,同盟会南方支部负责人胡汉民以孙中山汇款未到,拟将新军起义延至元宵后。黄兴认为,命令已下,不可改期,双方争执不下。两天后,倪映典报告,遇年末停船,如即时起义,相关人员赶不及,起义时间只能提前到2月15日(正月初六)。
2月9日(农历除夕),因新军士兵在订制起义用的名戳、名片时与店主发生争执,后为警察所捕。次日,数百士兵冲入城内捣毁警局,但随即被清军缴械。之后,事态愈演愈烈,倪映典等决定将起义再提前。
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一书对起义经过描述如下:年2月12日早晨,倪映典率军进入广州的炮兵、工程兵、辎重营等处发动起义,他首先击毙炮兵营头目,随后起义官兵分三路向广州城进发。清军防营统领吴宗禹指挥多人出城镇压,双方在牛王庙一带激战。因倪映典临阵被敌诱杀,新军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到深夜,因弹尽援绝而告败。
携款北上,策应黄花岗起义
“新军起义失败,黄兴、赵声马上赴南洋筹款,准备去云南作最后一搏。孙中山前往美国筹款,并表示对广东熟悉,拟在广东发动为宜。”饶怀民引经据典,揭示谭人凤对黄花岗起义的支持与推动。
黄、赵募得巨款,回香港设立统筹部,黄为部长,赵为总司令。黄兴策划在广州举事,致函谭人凤,约其前来商议。
年2月4日,谭人凤抵达香港,当夜知晓了黄兴的详细计划,即先由同盟会员召集敢死士人发难,后以新军防营接应。得手后,黄兴率一军入桂,赵声率一军入赣,谭人凤率一军入湘。
石芳勤编辑的《谭人凤集》记录了当日实况:谭人凤提议,湖南、湖北属要冲之地,应向那里的党人先示机宜。他说:“两湖居中原中枢,得之可以震动全国,控制虏廷;不得,则广东虽为我有,仍不能以有为。愿加以注意,俾收响应之效。”他认为,两湖党人甚多,因经费缺乏难于进取。如能给予援助,机关一立,势力集中,广东一动,彼即响应,中原计日可定。黄、赵一致表示赞同。
第二天,谭人凤即带大洋,赶往两湖活动。《石叟牌词》提到,当孙武列出武昌首先起义“三个有利条件”时,谭人凤与之争辩,“希望武汉地区的革命同志加入中部同盟会,以便联一气,一致响应广州。”“因黄同志与胡展堂(汉民)、赵伯先(声)诸兄均在香港,各省同志毕集,决在广州起事。谋既定,款亦有着,最短时间,当能实现,两湖宜急起响应。”
旋即,谭人凤赶往长沙,召集会议。他说,黄兴鉴于过往以会党、新军或防营谋举事,往往坐失机宜,乃改由党人自行发难,而以防营、新军为接应与支援,决定于农历三月间在广东起事,湖南当急谋响应。谭人凤将大洋交与湖南党人做活动经费。当年4月中旬,谭人凤偕宋教仁、陈其美等同返香港,准备参加广州起义。
年春天,半百老人谭人凤持续两个月的奔波,不只是策动了广州“三·二九”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而且播下了当年10月武昌起义的火种。石芳勤不掩赞誉之词:“谭人凤在长江流域进行的组织和发动工作,不仅为后来中部同盟会的正式成立打下了基础,而且对推动这些地方的革命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手枪走火,无缘加盟“决死队”
5月20日,记者随刘辰走进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这幢青砖大屋是清末官员住宅,时称“朝议第”,距当时的两广总督署仅米。这里,也是革命党人向清廷广东当局发动壮烈一击的大本营。
《石叟牌词》记载,年4月中旬,谭人凤赶到广州,了解起义部署后建议,应设一人指挥调度,敢死队不应分兵而当合击,并提出先炸死敌将李准再发起进攻。黄兴未采纳意见,并命令于4月26日行动,各部提前一两天进广州城。临到26日,多名得力干将称城内戒备森严,要求改期。黄兴无奈下令将已进城的党人遣返。次日(农历3月29日),传新军准备成熟,他又电催党人返城。
谭人凤察觉准备工作还没做好,便于27日下午,直奔指挥部找黄兴。此时,黄兴正分发枪弹。谭人凤劝黄兴:“香港党人和器械都没到,应缓期发动。黄兴顿足说:“老先生毋乱军心。我不击人,人将击我矣!”旁边一人插话,有两营防兵相约支援,不必等了。
“接下来发生了谭人凤索枪参战的故事。”中山大学历史系邱捷教授绘声绘色地讲述,谭人凤“整装向克强(黄兴)索枪”,黄兴平心静气地说:“先生年老,后事尚须人办。此是决死队,愿毋往。”谭人凤反驳:“君等敢死,余独怕死耶?”黄兴知谭人凤主意已定,便发给他两支枪。未想,谭人凤不会用枪,“误触机子,发一响”。黄兴急忙将枪夺去,连声说:“先生不行,先生不行。”当即派人送谭返回陈炯明家。谭人凤当时惭愧至极,又担心因自己走火泄密,只好先行离开。
后来,谭人凤在回忆录中评价此役“事虽未成,而其激扬慷慨之义声,惊天动地之壮举,固已碎裂官僚之胆,震醒国民之魂。”
临危受命,保卫武昌稳定大局
广州“三·二九”起义失败后,很多革命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意冷心灰。谭人凤也“决志归家,不愿再问党事”。
然而,在武汉,革命之火熊熊燃烧。饶怀民介绍,谭人凤游说两大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消除芥蒂,共襄大举。年7月31日,谭人凤奔波于长江数年、苦心经营的革命网络——中部同盟会在上海成立,他被推举为总务会议议长兼交通干事,掌管党务和军事联络工作。
“谭人凤不仅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而且在危急关头率领军民保卫过武昌。”饶怀民如是说。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反扑,汉口、汉阳先后失守,武昌危如垒卵。12月初,黄兴去沪,黎元洪避走城外,谭人凤临危受命,出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节制武昌各军及各省援军。
谭人凤立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铮铮誓言,不辞老病,身先士卒,“昼出洪山,夜归武昌”,带领军民加固工事,激励将士誓死抵抗。清军见武昌革命军防守坚固,不敢贸然进犯,革命首义地武昌保住了。
黄兴赋诗称赞谭人凤:“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章太炎说:“当是时,微君武昌几殆。”石芳勤在其编辑的《谭人凤集》一书前言中,对此作了中肯评价:谭人凤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大体正确,临危不惧,为保卫武昌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生平简介
谭人凤,年9月20日生,字符善,又字石屏,晚年自号雪髯,湖南新化县(今隆回县)人。年12月,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年7月,中部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交通干事和总务会议议长。清军攻陷汉阳、汉口之际,被推举为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坚守武昌。晚年,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拥护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年4月,病逝于上海。
专家评说
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笃实刚正大器晚成
用务实刚正来称誉近代湖南志士的性格,想必并不过分。
“谭胡子”人凤,确实是一位值得仰止的辛亥革命老先生。他46岁伊始从乡间大步走出,且是带着两个宝贝儿子投身革命,仅凭这一果敢举动,足以笑傲江湖。毕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务实体现在谭人凤身上,是他出道后对孙中山在南方边陲发动的武装反清起义“每役必从”:年12月的镇南关起义、年5月赴云南河口起义(未遂)、年的广州新军起义、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未遂),以及同年的武汉保卫战。五年参与五次起义,出生入死,令人感佩。
“谭胡子”,除了外表凸显老成,内蕴乃涵化品格的持重。其遗作《石叟牌词》,无愧为辛亥革命的信史。他以革命的责任感,将亲历之史实秉笔直书,如描写起义失败:“满腔希望,顿化烟云”、“烟消云散”、“至则又烟消云散矣”,平实地记录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线索与本人心影,无造作渗假之言语,其光明磊落之秉性跃然纸上。
大器者,表现为谭人凤为革命的刚正不阿:他当着黄兴的面提议黄花岗起义应缓期;于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着手将起义从边界地区转向城市、从沿海推进内地,组织中部同盟会以为振作;更有甚者,于武昌危在旦夕的关头,出任保卫武昌的最高军事统帅,誓与武昌共存亡。如是惊天之举,同俦舍谭其谁?
谭人凤,或许算不上辛亥革命的“一流”人物,但是,他为辛亥革命的贡献,抢了一流眼球——“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黄兴的诗句,掷地有声。
本文原载《深圳特区报》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