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是缔造民国的常败将军,屡战屡败,却屡败 [复制链接]

1#

“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这是文学泰斗章炳麟对黄兴的评价。

这并不夸张,近代史上的黄兴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孙先生并称“孙黄”,是共和的缔造者,可是,后来他却被不断地边缘化,被人为刻意地淡化,确实很是让人唏嘘。

所以每每谈到黄兴,多少总会为他感到惋惜。

纵观黄兴一生,不论于公于私,在我看来,他的所作所为也要比孙先生更让人喜欢和尊敬。

黄兴是湖南长沙人,典型的“湖南骡子”,率真固执,路见不平一声吼。又舍得霸蛮,面对理想,百折不回,一往无前,敢冲敢杀,敢杀敢拼,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成功、则成仁。还有一点,就是务实而执着,有韧劲,不晃虚枪,长驱直入,咬定目标不放松。

黄兴秀才出身,似乎学业有成,但并不热衷科举,却喜欢骑马、射击的武行。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因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心办洋务,培养人才,将他选送到日本留学,此后黄兴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知识,民主思想,慢慢有了强烈的反清革命的意识。

年,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张继、刘揆一等人一起,创立华兴会,任会长。年,经杨度介绍,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先生建立同盟会,提议公推孙先生为同盟会总理,从此紧随孙先生之后,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兴是一个林冲式的人物,对于他来说,孙先生就像是晁盖,就像是宋江。他甘愿做小,将山头拱手相让。不一样的是一个是为了义气,一个是为了理想。

就以当时的革命氛围来说的话,黄兴也算是一方之主,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是以地域来划分的,华兴会也好,兴中会也好,大家所做的事情,其实都差不多,他们都是希望可以早一点把清政府推播掉。不过,具体地讲到各自理念的话,坦白地说一句,他们并没有展现出一种统一的理念。

就是在这样子的一种氛围之下,黄兴最终还是放下了个人的理念,或者说个人的成见,追随了孙中山,进入了当时的同盟会。

当时对于同盟会的领导人,论威望,黄兴绝不输于孙先生,他要想当同盟会的总理,这总理一席到底花落黄家、孙家真不好说。可谁曾想,黄兴竟一手拍板:

“察同人之意,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省手续,不必投票。”

黄兴此人确实是一个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没有贪权之意,随意一语,便将总理之席拱手相送。

有人说辛亥革命的功劳大过于孙先生,单纯从力量贡献上来说,这确实是没有错。虽说后者是大哥,后者是小弟,但是,这个小弟并不是躲在大哥的身后,而是很果敢地冲在了大哥的前头。从广州到武昌,从黄花岗到汉阳,每一次都是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从年到年,黄兴先后指挥或参与了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起义、河口起义、广州起义等许多次起义,但都失败了。在这些起义中,黄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尤其在广州起义中,他手持双枪,轮番连射,率领敢死队攻进两广总督府,起义终因寡不敌众失败,战斗中黄兴被枪射断两根手指。

尽管屡战耿败,但黄兴依然屡败屡战。

“常败将军”这个称号对于他来讲,不是耻辱,而是荣耀。

年,武昌起义意外成功,给黄兴以极大的鼓舞。起义十八日后,黄兴急赴武汉,就任战时总司令,组织“阳夏保卫战”,他身先士卒,带领毫无战斗经验的革命军,坚守汉阳,以落后的枪支弹药与训练有素、有大炮机枪的清军浴血奋战24天。

虽然后来失败,但黄兴这24天的“阳夏保卫战”,吸引了清军在南方的主力,使南方各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战友宋教仁带领江浙联军夺取了南京,随即南方各镇纷纷独立,腐朽的清王朝终于开始走向灭亡,灭亡清朝的关键一战,黄兴居功厥伟。

黄兴,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过,让孙先生不爽的是,自己虽然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可是“诸事由克强作主”,自己成了一个摆设。

这嫌隙一生,便再难抚平,孙、黄二人终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年,国民党党首宋教仁遇刺身亡。

对于宋教仁之死,孙先生和黄兴之间产生分歧:孙先生主张发动“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凯,为宋教仁复仇,而黄兴则认为,应当依靠司法,来解决宋教仁遇刺事件。最终,孙先生和黄兴没达成共识,二次革命也因此而失败。

年孙先生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先生的命令。黄兴同孙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

很明显,此举和“独裁”无异,对此,黄兴声言:

“弟不赞成中山之举动,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乐闻,且甚为弟所鄙视”

最终,这一对搭档没的携手往前走,确实是历史上的一种遗憾,但黄兴并没有就此放弃革命,分手以后,黄兴去了美国,期间一直在位讨袁而奔波,筹款募兵,他的脚步没有停歇过,因此而积劳成疾。

年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因病逝世,年仅42岁。

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经拼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