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清照帘卷西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比黄 [复制链接]

1#

她是柔情与豪气兼备的千古第一才女,然而身世浮沉、家国破碎,让她幽愤满怀、痛苦不堪,于是成就了一位“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词国皇后“,她就是李清照。

身世浮沉

李清照是爱花之人,桂花、梅花、菊花、荷花和海棠花,在她的笔下,各有风姿神韵。

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宋)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预想》

{赏析}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两句实际上描写的是桂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它的外表美得低深沉,它的内心美得娴雅淑静。因此,李清照非常欣赏桂花,赞之为“花中第一流”。而那些以色取胜的群花,是入不了她的眼的。

至此,李清照对桂花的赞赏还不算结束,她随即拈出梅、菊两种花,进一步反衬桂花的美。梅是李清照的酷爱,菊亦是她经常提及的花,但在桂花面前,“梅定妒,菊应羞”,梅花会生妒意,菊花会羞愧不如。可见,桂花足以“冠中秋”的。

可是,就是这样优秀的花儿,竟然不见于屈源的《离骚》。

李清照不禁要为桂花打抱不平了,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无情思“。

梅定妒,菊应羞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卓尔不群的审美情趣。既然,连梅花、菊花都自叹不如,那么桂花应是李清照最爱的花了吧?其实不然。

此花不与群花比

梅花

李清照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一词中称“此花不与群花比“,赞赏梅花孤高不俗的同时,还以梅自喻,表明自已志趣之高雅、悠娴。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宋)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此花不与群花比

在《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词人通过刻画赏梅人的愁态,将梅与人融为一体,抒发了自已无限的愁情。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宋)李清照《玉楼春》

常插梅花醉

在《清平乐*年年雪里》这首赏梅词中,词人借每个时期赏梅心情的不同,暗写了自已人生中三个不同的阶段:早年的快乐,中午的悲丰戚,晚年的沦落。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宋)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赏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早年时期,每年下雪的时候,她都会去踏雪寻梅,折来一枝梅花插在鬓间。那时的生活地忧无虑,她为这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更为那幸福美满的生活所陶醉。总之,“醉”字包含了作者早年的生活之美好幸福。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中年经历了种种挫折,昔日的梅花依旧年年绽放,只是物是人非,再赏梅时却赢得满衣清泪。“插梅”与“挼梅”,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生活阶段的不同心情。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如今,年华逝去,远离故土,漂泊天涯,更没有赏梅的心思了。况且”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晚来风急,恐怕梅花早已落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煣合在一起,她根本没有了赏梅的闲情逸致。

海角天涯

可以看出,李清照对梅花的爱丝毫不减桂花,为什么她在咏桂花词中贬低梅花,甚至毫不留情地说“梅蕊重重何俗甚”呢?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其实,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场合,对同一事物给予不同乃至相反的评价,是可以理解的。

李清照早年生活无扰无虑,爱情和和美美,自然喜欢浪漫而又清雅的桂花;等到后来经历了离别之苦,加之婚姻上的一点变故,她越来越欣赏梅花坚贞高洁的品性;最后,夫妇天人相隔,国家支离破碎,梅花便成了词人寄托哀思的媒介。

萧萧两鬓生华

菊花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

主要描写重阳节,词人登高赏菊,思念丈夫的情绪。

”东篱把酒黄昏后“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字面相似,只是较为寂寞。

“有暗香盈袖”用《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字面兼诗意,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莫道”二字提唱作结是唐人七绝惯用手法,更见摇曳多姿。以花比人,传神只在一“瘦”字。菊本是孤高的象t征,而秋花又没有春花那样的富丽,其“瘦”在神。通过富于创意的比喻,不仅表现了女主人公的顾影自怜,还表现出几分孤芳自赏和几分自嘲,所以为妙。

人比黄花瘦

荷花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赏析}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化用自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不仅写出了愁的无可回避,还具体表现了愁是如何从外在(眉间)转入内在(心头)。并与“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形成成对照。

红藕香残

海棠花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惜花的经典作品,本词有生动的情节性,这个并不多见。

词中写了两个人物,女主人公和她的婢女。词情在她们的问答之中流露出来的,这两人的心绪不同,语气各别,相映成趣:一个非常感伤,借酒浇愁,回想夜来风雨,对庭花(海棠)的命运十分担心,语气忐忑不安;另一个却不那么善感,语气平和乃至漫不经心。互为衬托,加强了艺术效果,有力地表现出女主人公伤春的情绪。

知否

知否

“绿肥红瘦”即叶多花少,但词人既不用“多”“少”,也不用“绿暗红稀”的通常写法,别出心裁地用了“肥”“瘦”二字,这就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了。“知否,知否”用迭语来表现吁叹不止的情态,口气婉转,人物也就活现纸上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