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年,“BMW中国文化之旅”曾以“溯三江之源,雄奇壮阔的精神家园”为主题,探访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同时,还携手社会企业打造“玉树印象”系列公益产品,以BMW电商平台帮助售卖且不从中盈利,切实助力玉树当地牧民脱贫。
年,“BMW中国文化之旅”去个“真·热情似火”的地方!
有椰风海韵的沙滩,
有历史悠久的文化,
有精妙繁复的手作,
“BMW中国文化之旅”以“探海角琼崖,锦绣斑斓的精神家园”为主题,前往中国南方的热带岛屿——海南。
多种新奇玩法,
认识海南多元文化的魅力。
01.代代相传的航海“秘本”,南海的“百科全书”
“史料记载,距今-年前,中国南方“骆越人”的一支跨海而来,成为海南岛的世居先民,后称黎族。那个年代,人们已经掌握了渡海技能。”
海南岛渔民的航海历史,远比卫星定位的历史长得多……可是,数百年前,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是什么让渔民们躲过暗礁,辨识洋流,识别方位呢?
国家级非遗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传承人——王书保。他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捕鱼技术,16岁便开始闯深海,28岁时就当上了轮机长。与其他人一样靠海而生的他,拥有一份与众不同的经验——《南海航道更路经》。
《南海航道更路经》
《南海航道更路经》,又称《更路薄》,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海南岛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一度被称为“南海的百科全书”。
南海岛礁散布,被航海者视为险途。为了不断记录航海知识,尽量减少航行危险,一代代船长口口相传、笔笔记录,将航海技术、路线水流、岛屿暗礁分类整理,谱就渔民智慧的结晶———《南海航道更路经》。
在提起代代相传的《南海航道更路经》时,他说:
“即使如今导航系统方便快捷,我在出海时仍会借由《南海航道更路经》汲取经验。航海线路、岛礁气候、各处地貌……多年来,我一直用上面记载的线路进行导航,没有出现过任何错误。”
作为《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传承人,王书保也会手把手地教授年轻一代使用罗盘和《更路经》在大海中航行。尽管已经年过六旬,他依然凭借着这本南海奇书和精湛的航海技术让后辈们拍手叫绝。
《南海航道更路经》作为琼州人民的精神寄托,里面包含着对大海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海之路虽险峻,岛礁之地虽崎岖,这些淳朴又坚韧的人们,却从未向它们低过头,这或许便是生活的真谛。
02.你知道吗?让西方世界认识海南的,居然是这个国家的学者!
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迎来了一位德国学者。这位名为Hans的教授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地理,同校教师便根据他的德语姓氏Stübel,为他取了个中文名字——史图博。
(右一为史图博)
那时,中国境内正战事纷飞,但史图博却收起行囊,冒着战火的危险,和同济大学的师生一起辗转在中国各地,足迹遍布赣、湘、粤、桂、滇、川等省。
年和年夏季,史图博来到了中国的最南端——海南岛,他深入岛上西南部和中部的山区黎族聚居地,深入调查黎族的文化和田野情况,最终成就了黎族研究的奠基之作——《海南岛民族志》。
《海南岛民族志》中不仅文字资料丰富,图片更是珍贵纪实。自此之后,汉斯·史图博作为“中国黎学的奠基人”,被深深铭记。
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充分感受了“史图博之路”的研究价值。
正如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先生在“史图博之路文化座谈会”上所言:“史图博对中国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即使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依旧没有选择离开中国,而是辗转多地探访了多种传统文化,并进行了详录整理,足以见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条开启黎学研究的珍贵道路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自史图博先生脚下始,亦将永恒流传在浩瀚的人类文明之中。
03.“天南贡品”,皇帝宝宝的种草清单
提到海南,
大家一定都会想到
一个个圆滚滚、清凉爽口的椰子,
但在聪慧的海南居民眼里,
椰子并不仅限于“吃”这个功用,
还衍生出一种集使用与设计于一体的工艺品,
椰雕。
椰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椰雕,顾名思义,就是椰子壳雕刻而成的物品。椰雕常与贝壳或者金银作伴,工匠们利用椰壳的天然形态,将其与饰物嵌镶结合,按设计好的造型拼接成工艺品。
你知道吗?椰雕还有鉴毒的功能!
史料有载,唐代已有椰雕。《琼州府志》载:“唐代李卫公征蛮时,常配一椰杯带于怀中。”椰雕因有鉴毒性能而流行于士大夫阶层,明、清两代,椰雕已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
明清两代时,海南的椰雕工艺已然成熟,成为了皇家贡品。清宫中饮用乳茶,用的便是进贡的椰壳碗。其外壁为椰壳,雕有松竹梅纹饰,内壁还嵌着银。用现在的话来说,堪称“低调奢华有内涵”,皇室用品,舍它其谁?
自此,椰雕也成为了皇帝“种草清单”中的必选项之一。
如今,椰雕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椰雕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历代椰雕艺人使椰雕技艺日臻完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艺品。
海南椰雕承载着从古至今传承而来的工艺,一刀刀雕刻下的印记无法被时代的潮汐磨灭,传统工艺在匠人们的手下一代又一代散发着永恒又经典的光芒。
日月交替,四季往复,
愿椰雕留下的痕迹更加绵长深邃。
一个椰壳,一把刻刀,
刀尖游走龙蛇,刻下万象人间。
04.推动古代棉纺织业技术革新的女科学家,竟然与海南有关
年,
我国发行了J58《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
黄道婆是唯一入选的女科学家……
黄道婆是中国棉纺织业里程碑式的人物,元代纺织革新第一人,于清代的时候被称作“布祖”。
她出身贫苦,因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与当地的黎族姐妹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并熟练掌握了错纱、配色、综线这些黎族织布工艺。元代时期,她返回故乡(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黄道婆所发扬光大的织绣技艺,正是今年“BMW中国文化之旅”所探访的——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而现代人对黎族传统产品中最熟知的,莫过于黎锦了。
黎锦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纤维制作衣服,西汉时期已有精美的“广幅布”被作为“岁贡”的珍品,海南岛也因黎锦成为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也因此,黎锦在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想要织得好黎锦,流传千年的工序一步也不能少!
黎锦的织造工艺十分复杂,从压棉、纺线、染线到织锦,所有的工序都需手工操作。织女们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足挺住经线的木棍,引纬线竹针在经线中来回穿梭,在她们的腿上,一幅幅灿如云霞的黎锦就这样诞生了。
得到了黎锦,心灵手巧的黎族妇女会制作成筒裙,并在筒裙上镶嵌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等等,这样在行动或是跳舞时,黎锦筒裙便会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时间匆匆流逝,
琼岛的海风数千年如一日,
在经纬中留下的所有回忆,
则在一幅幅黎锦中流传至今……
05.椰香四溢,天赐良鸡,来海南不能错过的两道美食!
“食在海南”!
01.文昌鸡
相传明朝时期,有一个海南省文昌人在朝中当官,回京时,带了几只文昌鸡请皇帝品尝。皇帝尝过之后龙颜大悦,称赞文昌“人杰地灵,文化昌盛,鸡亦香甜,真乃文昌鸡也!”自此,这道菜就被称为“文昌鸡”,名满天下。得益于圣眷,这个村子也被赐名为“天赐村”。故而,有不少人感慨文昌鸡是“天赐良鸡”!
海南人民有句谚语,“无文昌不成席”,这里的文昌二字讲的就是文昌鸡。烹饪文昌鸡不需要什么花样繁多的调料,最能体现其美味的应当是白斩(也就是“白切”)的吃法,这是因为原汁原味才能最大程度地表现出鸡肉的鲜美嫩滑。
文昌鸡体型方圆,脚胫细短,皮薄骨酥,肉质香甜嫩滑,营养丰富,一度被选入海南四大名菜之首,而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更是被列入第二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
02.清补凉
06.一木千金仍旧供不应求的非遗,你见过吗?
张嶲在《崖州志》中说:“海南多阳,一木五香”。这个“木”,指的便是被列入第三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南黄花梨。
海南黄花梨
海南黄花梨中文学名为降香黄檀,又称海南黄檀木、海南黄花梨木。黄花梨的生长习性与海南气候可谓是完美契合,全年高温的海南为黄花梨提供了一个宛如天赐的生长温室。
海南黄花梨家具制作手工技艺更是独特的非遗项目,因采用木性稳定温和且价格昂贵的黄花梨木,故而黄花梨家具自古以来便是皇家御用,贵族争相购买的“奢侈家具”。
由它制成的家具,红黄交错,触感如琥珀般通透滑腻。通过匠人的打造,它们从山崖中顽强生长的树木,变为了巧夺天工的精美家具,自此流传百年。
舟行千里,终有泊岸之时。“BMW中国文化之旅”海南探访画上句点。
推选出三项非遗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椰雕与东坡笠制作技艺)的五位传承人,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
07.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
08.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11月的北京,最值得期待的风景
不只是“层林尽染”的漫山红叶
还有历经时光淬炼的传统文化之美
“BMW中国文化之旅”
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
No01.故事长廊·由起点漫步时光-
漫步“故事回廊”,回味“BMW中国文化之旅”13年时光,见证BMW从“授人以鱼”的捐助到“授人以渔”的赋能,通过创新、相融、共生来创造“共享价值”,为非遗传承开启新篇章。
No02.匠意市集·从“新”品位非遗-
古朴典雅的蓝印花布、工艺精巧的湘绣、创新风格的湘西竹编、充满民族风情彝族服饰等近件非遗作品,展现独树一帜的时尚风格。
创新基地历年来培养的17位非遗传承人亲临现场,用精湛技艺为大家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和智慧。
No03.艺术客厅·遇见创新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