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企业经营者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和拥有更多的客户资源,通常是以同等产品,相同款式情况下而降低产品的价格来获取更多的目标客户,为了降低产品的价格,通常就采用偷工或者减量,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办法,来控制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的价格,获取更多的目标客户提高市场份额的占有量。
目前市场上降低成本的主要的一个办法就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针对目前市场上所出现的这种情况,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总结下来供大家参考,分辨和学习使用。
非洲小叶紫檀檀(染料紫檀),小大叶,充当印度小叶紫檀(檀香紫檀),
微凹黄檀、印度酸枝、巴里黄檀充当大红酸枝(交趾黄檀),
红檀香、高棉花梨、小巴花、香枝木豆、泰国花梨等充当缅甸花梨(大国紫檀)
非洲花梨木,亚花梨木充当国标非洲花梨(刺猬紫檀)
大叶黄花梨(长叶鹊肾),伯利兹黄檀,白酸枝(奥氏黄檀)充当黄花梨。
紫花梨,赛州黄檀,充当海南黄花梨
所罗门大叶紫檀(黑黄蕊木),皮灰(黑檀)充当紫光檀(东非黑黄檀)
一种材料之所以能够充当为另一种材料使用,并且短时间内不会被消费者发现,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木材经营者有着聪明的大脑和对原材料信息准确的把握,能从全球范围之内搜寻一些和中国高端红木原材料当中的原料接近的材料运回到国内,在市场上进行原材料的充当,一般来讲都是高端的材料,因为太低端的材料没有太高的附加值,就没有必要在全球范围之内,花更多精力花更多的财力去开发。
这些新开发的原材料的特征特性和当下的名材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密度接近,纹理接近,味道接近。当材料进入到中国市场,到家具流通环节之后,他们会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处理,表面处理,木材加香或者做油漆,改变木头的纹理,颜色等方法,这样两种材料通过表面处理达到90%以上的相似度,如果在一个行业没有深耕十几年,一直跟着原材料的市场发展而提高认知,是很难对某一些材料做出明确的辨识。并且这几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非洲材进入到中国的红木市场,进入到中国老百姓的视野,在非洲,美洲,东南亚新发掘的一些材料可能现在市面上还没有明确的学术名称,但由于他跟中国的某些名贵材料接近,就被引进到中国木材市场上来,小范围的小数量的工厂在使用,一种材料完全认知,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就算是在互联网比较发达和自媒体比较发达的今天,一种材料从国外引进,国内在中国工厂开始使用,到红木消费者的手中,也需要几年的时间,再搞这种材料,被广泛的认知又需要几年时间的知识传播,所以保不齐很多朋友所用的家具当中,就有这种类似的材料。
比如说这两年用的印度酸枝,实际上它是属于阔叶黄檀,因为他的纹理带有黑筋,并且密度要高于印尼产的阔叶黄檀,接近大红酸枝气味,也有酸香味,密度稍微小一点,随着国外进口的大红酸枝的数量日益缩减,国内原材料的价格居高不下,稳步上涨,这种原材料就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工厂所接纳,其实这种原材料在中国市场出现也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了,只不过是他所用的数量比较少,所用的工厂比较少,就不会被大家所认知,这两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以及一些不良商家所做的产品陆陆续续的出现问题。这个材料才陆陆续续的进入大众的视野,尽管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有众多著名的知识博主大咖不断的宣扬宣传总结这两种材料的区别,但是对于90%以上的消费者来讲,没有经过原材料的接触,没有看过产品成品与白胚的状况,是很难区分两种材料的。
更让人比较恍惚的就是这种材料只能鉴定到大类。至于具体学名是什么,鉴定不出来。至于产地在哪里,鉴定不出来。所以说这就给从业人员一个可乘之机,一个打擦边球的机会。一边是想买到又好又便宜的消费者,一边是能够满足消费者心里价位又能赚到钱的生产企业,利益的驱使下,让消费者和生产企业之间达成了利益的平衡点。于是乎,各种看似不合理又合理的现象就出现了。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讲,如何准确的判定并区分这些原材料,尤其是在成品之后并非易事。很多顾客朋友为了弄清原材料的真伪,甚至原材料的优劣,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顺便考察了全国各地的大型知名企业甚至胡同里的小作坊,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只能看到原材料在加工,工人在干活,机器在动,其他的什么也看不懂。
那是不是因为这些问题就不能买了呢?我们不能因为河豚有毒就不吃了,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处理,通过一定的科学认证,经过一些实践经验的积累,你也一样会领略到红木家具的美感,以及红木给你带来的生活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