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西日报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花是金针。
*花本是大同地区农村房前屋后、院边坎外随意栽植的农家小菜,这几年却成了大同农民的“致富花”。
年,大同市*花种植面积达到26.5万亩,占全国*花种植面积的1/4左右,已开发菜品、饮品、食品、功能产品等四大系列余种*花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达30.3亿元。
产品好、效益高,农民乐意种;*府牵手市场作用大,规模化、科技化、企业化持续推进;“大同*花”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之一。
大同市*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安一平介绍,按照今年全年目标任务,大同*花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4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10亿元,二产产值27亿元,三产产值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42.8%、27.2%、50%。
年以前,安一平一直在云州区工作,是首任*花办主任,全程参与、见证了大同*花的规模化发展历程。据他介绍,规模化种植始于拥有“*花之乡”美誉的大同县(年行*区划调整为大同市云州区),之后扩展到广灵、灵丘、天镇等大同市的多个县区。
年,大同县把*花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配套出台了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扶持*花产业发展的*策,全力跟进服务,推动*花产业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的现代农业发展。全县*花总面积由原先的3万亩扩种到16万亩,成为首个国家级*花种植加工标准化示范区。
“*花盛产期(三年苗)一亩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从年起,我把家里的7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花。为儿子娶了媳妇,还帮助他们在城里买了楼房。”61岁的云州区唐家堡村村民唐万告诉记者,不是靠种*花自己现在还是不富裕。
4月8日,唐万夫妇又赶往自家的*花地去打工。“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了,现在在自家的地里干活,不但给工钱,年底还要分红!”唐万一脸自豪地说。
看着老唐开心的模样,你很难想象十几年前他还为*花落过泪。老唐所在的云州区,光照足、温差大,土壤富硒,特别适合种植*花。可*花种下去要到第三年才开始盛产,头两年一点收成都没有,这让村民们都不敢轻易种。不甘心的老唐曾经试着种过两亩,好不容易挺过了前两年,第三年赶上天旱,老唐只能刨了种玉米。
年,老唐和乡亲们的生活迎来了转机,当时的大同县对*花种植户每亩每年补贴元,集全县之力发展*花产业。特别是年,市县两级又协调保险公司为种*花的村民提供保险,彻底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积极性大增,*花种植在大同市全面提速。
种*花不只是老农民的乐事,一大批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开始回乡创业种*花。
年,当时36岁的刘生进辞去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吉家庄乡牛寺沟村当选了村*支部书记。看到别的村子靠种*花脱贫致富,等待观望了5年时间,年刘生进在村里带头种植*花,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9月,吉家庄乡*花产销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刘生进凭借回村后为民服务、带头种植*花的闯劲、拼劲,获得竞选资格,竞选成为负责人,统筹14个小合作社的*花生产销售,忙得几乎脚不沾地。
“去年,全乡户人加入了我们的合作社,合作社为农户年分红38.万元。今后会更好,村民们将会收益更多分红。”刘生进说。
如今,吉家庄乡*花产销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花种植面积达到亩,其中亩*花进入盛产期,全部由*花产销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采摘旺季,联合社每天能采摘约18万斤新鲜*花,因品质优良,平均每6斤新鲜*花能被加工成1斤干货,每斤干货能卖18元至20元,市场供不应求。”刘生进说。
记者在吉家庄乡*花优质品种提升项目基地看到,暖棚里的*花脱*苗、早熟*花优良品种已满地泛绿,青嫩的小苗散发着阵阵芳香。
“通过对新的*花品种研发和培育,可以为市场提供大量优质的*花种苗,满足大同及周边地区*花产业发展的需求,让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花增收致富。”刘生进对*花产业发展信心满满。
“吉家庄乡*花产业的发展,只是近年来大同*花产业发展的缩影。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花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冰鲜、食品、文化、美容等9大类多种*花产品相继面市,*花饮料、*花酱、*花酒、*花面膜、*花护手霜等深受市场青睐,为农民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正在吉家庄乡包乡提高农技服务的云州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焦东表示,大同*花产业已经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联动,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的好势头。
今年,大同市制定了《大同市年*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通过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保障服务、提升产业效益、强化市场营销、抓好文旅融合五个方面,并推行*花产业链链长负责制,旨在全方位推进*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花成为群众的“摇钱草”“致富花”。(赵志成曹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