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外国白脚虾入侵我国,中国明对虾不敌专 [复制链接]

1#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引入大量动植物。但引入这些物种后,如何评估它们对生态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话题。

今天要介绍的这种生物是我国早年间引入的,通过专家的考量,它无论是在习性、营养价值,还是繁育情况等方面有表现优良。而且将本土物种与之比较后,大家更能感受到它的好处,也更加迫切地想要将它引入我国。

但将它引入我国后,养殖肥料大量流入自然环境中,导致水质恶化,藻相异常,这是危害之一。同时,引入该物种的同时也引入了一种新型病*,对我国的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破坏。

它是谁呢?它就是凡纳滨对虾。

我国是养虾大国。20世纪60~70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极度匮乏,在电影院里上映的仅有样板戏影片、“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新闻简报以及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几部电影。但是,当时却有一部罕见的科教片——《对虾》,给那个时代的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虾养殖的重要性和悠久历史。

的确,对虾养殖业一直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关键性产业。现在,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品种一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都已经在我国大面积养殖。

从前,我国的对虾养殖品种只有中国明对虾。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对对虾的繁殖和发育进行了研究,并开展了大规模育苗和池塘养殖的研究工作。年,对虾在北方地区池塘养殖获得成功后,便开始向全国沿海推广,而且增长速度很快。

~年,由于我国在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养虾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所以养殖面积猛增,年产量达到了近20万吨,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年,我国对虾养殖业进入鼎盛时期,年产量稳定在20万吨左右,保持着世界养虾大国的地位。

年以后,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又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推广。它生长快,繁殖季节长。此外,它可以采用纯淡水化养殖和海水养殖等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化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其养殖范围扩大,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

因此,凡纳滨对虾自年从美国夏威夷引入我国后,随着育苗技术的成熟,养殖面积以及养殖产量逐渐在我国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海南到辽宁,从沿海到内陆,共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养殖,凡纳滨对虾成为我国近年来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养殖范围最广的品种。

后来居上的凡纳滨对虾

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初,凡纳滨对虾的人工养殖率先在厄瓜多尔获得成功。凡纳滨对虾的外形与中国明对虾很相似,成体最长可达23厘米,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青蓝色或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肢虾之称。

与中国明对虾相比,凡纳滨对虾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首先,它们懂得和平相处。凡纳滨对虾性情温和,平时喜欢静伏水底或仅作间歇性巡行,既不像中国明对虾那样好动,也不像中国明对虾那样有较强的领域行为,彼此之间更少有相互攻击的现象。即使两只巡行的个体相遇,一般也只是用触角相互接触一下或用额剑相互撞击一下,便各自离开。因此,凡纳滨对虾虽然进食行为明显强于中国明对虾,但并没有互相争食的现象,从而减少了身体接触的机会,避免了相互攻击现象的发生,更很少有个体间相互残食的现象。懂得和平相处之道的凡纳滨对虾,可以比其他种类的对虾发展出更高密度的种群。

其次,凡纳滨对虾“吃得少,长得好”。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比较低,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在25%~30%时即可满足其正常生长的需要。而中国对虾一般要求在49%左右,这么大的“饭量”当然不讨人喜欢。

再次,凡纳滨对虾简直就是个生育机器。它们的繁殖季节比较长,几乎全年都能见到怀卵的亲虾。交配后的雌虾于当晚产下豆绿色的卵,而精荚内的精子也会同时释放,于是便在水中完成了受精。体长14厘米左右的雌虾怀卵量可达10万~15万粒。凡纳滨对虾雌虾卵巢排空后可再次成熟,产卵间隔为2-3天,总共可产十几次。

最后一点,凡纳滨对虾“生命力强,卖相好”。它们离水存活的时间长,因而可望以活虾销售,产品价值高。它的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达65%以上,而中国对虾一般不超过60%。

综合以上几点,凡纳滨对虾得以后来居上,成为我国海水养殖动物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品种,其养殖产量已达到我国养殖对虾产量的80%以上。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取得重大进展,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目前,我国主要有围隔养殖、高位池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及综合养殖等养殖模式。不同的养殖品种在同一个水体内养殖生产,使生物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够充分利用食物和水体的立体空间。

然而,“福兮祸之所伏”,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国的对虾养殖业也正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凡纳滨对虾养殖还存在种苗质量参差不齐、虾病蔓延、滥用药物、养殖自身污染及环境资源浪费等质量安全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必然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虾养殖业是一个高度污染环境的行业,据相关资料统计,对虾料的利用率仅为30%,剩余的70%以有机污染物的形式排放到养殖水体中,并最终流入到自然环境中。养殖环境中由于物质循环不畅,造成了有机物质的积累超出池塘自净能力,直接导致池底的腐败、水质的恶化,藻相异常。

污染又导致对虾食欲下降,体质变弱,抗病力降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整个养殖环境生态失衡。很多池塘经过数年养殖,病菌的交叉感染进一步加剧,使凡纳滨对虾病害危害加大,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

由凡纳滨对虾带来的疫病入侵

凡纳滨对虾是我国为了增加水产养殖品种而主动引入的一个外来物种。不过,我国在引入凡纳滨对虾的同时,也引入了TSV一桃拉综合征。

对虾桃拉综合征为桃拉病*(TSV)引起的。TSV是一种直径为31~32纳米的球状单链RNA病*,凡纳滨对虾就是它的主要宿主。患病后表现为红须、红尾、身体变为茶红色,食量减少或不摄食,但也有部分病虾呈隐性,症状不明显。对虾桃拉综合征有患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和耗氧量大的特点,一旦发生,就能使对虾全*覆没。年,对虾桃拉综合征在我国台湾地区大规模暴发,导致台湾地区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刚刚起步就遭到严重的挫折。

在引入凡纳滨对虾之前,我国已经发现有白斑综合征(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V)和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病(HVP)等。这些病*性疾病是对虾养殖生产中潜在的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离体的病*能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因此,经过多年养殖生产后,对虾病*可谓无处不在。

在养殖环境正常的情况下,病*一般处于潜伏状态,携带病*的对虾也不表现出症状。然而,一旦水质突变,条件成熟,“潜伏者”便开始“兴风作浪,大肆进行破坏活动了。对虾病*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亲虾不仅能通过繁殖将病*传播给子代,也可以经口鳃等传染给其他池塘中的对虾。此外,龙虾、蟹类、水生昆虫、桡足类、海蟑螂等水生节肢动物都可感染此类病*。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发病区域越来越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病害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对于凡纳滨对虾的白斑病*,桃拉病*等病*性的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防治药物,一旦发病将很难控制,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是什么导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发病的呢?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虾自身,即内在因素;二是养殖环境,即外界因素;三是对虾感染的病*、细菌、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即病原因素。这三种因素在对虾病害发生的过程中关系密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低劣性,对虾更容易受到敏感生物的侵袭,当条件成熟或其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且当这一变化足以引诱潜伏的敏感病原生物的“侵略意愿”时,如果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病害将发生。

其实,除了凡纳滨对虾外,我国还引入过互花米草、加拿大鹅、加拿大一枝*花等物种,它们的危害只增不减,有的甚至需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抚平”它们对生态造成的伤害。

所以,在引入外来动植物时,上到专家,下到普通大众,都不能只盯着它们的好处,而不去考察它们可能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只有树立这样的意识,我们千百年来辛辛苦苦维护的生态环境才不会被这些“外来者”轻易破坏。

话题:你对凡纳滨对虾这把“双刃剑”有什么想说的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